資訊 · 搜尋
· · 英文版 · 訂閱

人物

中環良心老闆蔡炳光

中環一棟不起眼的舊式大廈內有一間食堂,即使沒有華麗裝修或名人效應,每午市都必定擠滿顧客。不過,食堂不賺反蝕,原因在於良心老闆作的一個良心決定:店內飯菜一律以低價發售,為的只是向收入微薄的打工仔提供一個平價飯堂。「打工仔辛辛苦苦工作,最緊要食得飽。」正是蔡炳光多年來經營食堂的宗旨。

記者:區敏媛 編輯:易淑麗

 

今年53歲的蔡炳光,是中環革新會食堂的老闆。食堂以街坊價賣飯,希望以平價令低收入的打工仔食得飽。即使店鋪的租金不斷上升,但蔡老闆都甚少加價。朋友說他固執、「做蝕本生意」,但他堅持賣平價飯,只因他也嚐過窮苦的滋味。

 

價錢平因明白「搵食艱難」

蔡老闆原籍深圳寶安縣,當年家鄉生活困苦,又正值文革時期,很多人都渴望離開,到一河之隔的香港過安穩生活。蔡老闆一家在1973年時也偷渡來香港。

 

來港後,蔡老闆在中環一間會所跟師學廚,剛開始時「挨」得頗辛苦,由準備食材到清潔打掃都由一手包辦,每天忙個不停,且經常受氣。他坦言,當初學廚只為「搵兩餐」,畢竟生活迫人,即使工作有多辛苦,也得堅持做下去。有時工作得太晚,沒車回家,便直接在那裡留宿。

 

不過,他從沒想過轉行,「要麼不做,做就要認真地去做。」學廚五年,蔡老闆便正式當上廚師。29歲時,會所的老闆退休,蔡炳光接手打理,首次成為老闆。

 

艱難時刻兄弟相助

1996年旺角嘉利大廈發生五級大火,自此政府規定所有餐廳的消防系統須符合要求才能營業。蔡老闆的會所要等政府發牌才能繼續經營,但苦等四年也沒結果。

 

蔡老闆慨嘆,當時很想繼續在會所工作,畢竟已經在那裡工作20多年。但每次問政府進展如何,當局都說在處理中,就這樣便等了四年。蔡炳光亦由老闆變為失業。後來越等越覺得不對勁,只好另找工作過活。

 

直至2001年,蔡炳光的同鄉兄弟、食堂的老闆佳哥邀請他入夥革新會食堂,自此食堂就由二人合力打理。蔡老闆表示,幸得佳哥的幫助,自己才不用當失業大軍。

 

30元雙?飯白飯任舀

革新會食堂位於中環租庇利街一棟舊式大廈的三樓,主要做午市生意,30元就有一個「雙?飯」,每天提供六款?菜予客人選擇。每到正午12點,就會坐滿各行各業的人,有緣的,便同檯食飯。

 

蔡老闆每日會設計不同款式的菜,令客人有更多選擇。而食堂的一大特色,是客人自行按需要盛飯和湯,如想吃得清淡些,可以選擇白粥。蔡老闆表示,「客人隨意就行了,食多食少不要緊,最重要食得飽。」因為大部分客人均是從事體力勞動的工作,如保安、清潔、地盤等,希望他們能省到錢之外,更能填飽肚子繼續工作。

 

雖然價錢便宜,但蔡老闆十分講究食物的質素,?菜絕不會一次過煮出來便算,「客人會嚐得出是否隨便做出來,寧願多花功夫,賣完再煮」。

 

三個月沒支薪堅持不加價

 

蔡老闆直言食堂「無錢賺」,面對租金、物價不斷攀升,一個月要做30萬元生意才不用蝕本,現在一個月只得25萬生意,自己更已經三個月沒有支薪了。附近的餐廳已紛紛加價,蔡老闆仍不為所動,「即使加一元,那一元都足夠老人家乘一程電車」,所以盡量不會加價。

 

他認為,現在的生活負擔比以前更重,「以前只要你肯努力工作,買樓不是很難的事情,但現在的衣食住行每樣都加價得厲害,供樓更是難上加難」。蔡老闆明白客人都想花費少一點,尤其在中環,物價比其他地區貴,人人都希望「慳得就慳」,故希望略盡綿力,減輕他們的經濟負擔。

 

食堂午市蝕本賣平價飯,要靠晚上的私房菜生意維持收支平衡。蔡老闆表示,做生意要靠口碑,食堂的平價飯廣受歡迎,雖然偶有虧蝕,但正因為熟客多,口碑好,連帶私房菜的生意也增加,拉上補下,令食堂仍能繼續經營至今。

《San Po Yan Magazine 新報人》

新報人(SPY)是香港歷史最悠久的大學生實驗報紙,以實踐新聞自由為原則;體現不趨附商業利益,不附從政治功利,只為專業學習的存在價值。

留言

圖片實物不符 誇大功效  Instagram商戶涉違《商品說明條例》

劏房困不住理想林小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