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 · 搜尋
· · 英文版 · 訂閱

人物

從黑頭人到白頭人的抗爭 - 黎則奮

上周五罷課晚會臨近尾聲時,學聯成員突重奪公民廣場,一石激起千重浪,間接導致「佔中」遍地開花。「學生代表『政治純潔』,大眾相信佢地並非因為追求利益而發起運動,所以感召力好強。」黎則奮說。

黎則奮是七十年代學生運動的中堅分子,由殖民地時期的中文運動、保釣運動、「反貪污、捉葛柏」運動,到後來簽署中英聯合聲明、六四事件等,人稱「Q仔」的黎則奮從未噤聲。他認為,學生向來是社運中的重要角色,因為他們能捨棄個人利益及包袱去為社會發聲。

記者:劉卓瑩 林嘉淇 李晟謙 王丹麟  編輯:余庭瑋

由死讀書到參與社會運動

當身邊同學仍處於懵懵懂懂的青春期,黎則奮已經積極參於學生運動。「當時我地考完會考,會考係殖民地時期典型嘅奴化教育,所以覺得讀書好冇意思,加上現實生活令年輕人好受壓力,我很自然就參與?人生中第一個社會運動(中文運動)。」

黎表示,六、七十年代的民族主義、反戰思想及反資本主義等思想在學生之間盛行,促使學生運動形成。七十年代,一班專上學生發起中文運動,爭取中文成為香港的法定語言。當時若要成為社會上層,英文優良是首要條件,黎則奮指「葉劉淑儀、陳方安生也是因為識以英文寫報告才『上到位』,相反中文就被視為二等教育。」殖民管治下的華人普遍存有身份認同的問題,中文最終成為法定語言,是對華人身份及文化的一種肯定。

科技進步提高號召速度

《學潮》、《文化新潮》、《號外》及《風雷》均是黎則奮曾經籌辦的刊物,青年刊物正是那個年代用來號召群眾的工具。不過黎則奮指,即使印刷刊物去宣傳行動,人力物力的投入並不一定收效。佔中之所以能遍地開花,他認為,全賴手機通訊程式或社交網站使號召群眾或傳遞行動訊息變得更方便。他憶述,當年籌組「中學生聯盟」,在核心小組僅有六人的情況下,每人需打超過一百個電話邀請別人參加組織。他笑言,現在只要用社交群組就可邀請過萬人參加學運,世界各地人士亦能即時了解運動的最新動向。

由學運走向群眾

佔中運動發展至今,除金鐘大本營外,市民更自發佔領了旺角、銅鑼灣及尖沙咀等地,佔領範圍遠超學聯、學民思潮及佔中三子的預期。黎則奮表示,這顯示了群眾不再受單一領袖指揮,整個運動中學聯及學民也刻意不主動干涉。即使運動存在一定程度的矛盾,也可以經由群眾自發協調解決。例如警方要求集會人士讓路予運送早餐的貨車通過,集會市民可自行投票決定,每位參與市民有同等的地位及發言權,不必盡依一位領袖的意見。

把握機會與政府談判

「愛港力和搞藍絲帶著紅衣的人終於出來」,訪問當日他一邊看電視直播一邊說。他認為,運動一旦拖延下去將引起廣大爭議,激起社會分化。他舉例,今年六月舉辦的和平佔中公投有共八十萬人投票;相隔個多月後,周融則舉行反佔中簽名,聲稱共一百五十萬人參與。作為學運老將,黎則奮對今次學生運動抱樂觀心態,他認為學聯及學民應趁反佔中行動尚未成型,民意仍偏向支持學生時,盡快決定下一步行動。他建議,建立一個以學聯和學民思潮成員為骨幹的聯合委員會,再吸納有代表性的人士,取得民意授權後再與政府商討政改方案。

《San Po Yan Magazine 新報人》

新報人(SPY)是香港歷史最悠久的大學生實驗報紙,以實踐新聞自由為原則;體現不趨附商業利益,不附從政治功利,只為專業學習的存在價值。

留言

學聯五百人遊行婦女送湯支持

社會運動的白衣天使-羅卓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