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 · 搜尋
· · 英文版 · 訂閱

五推iBond 糖衣抗通脹無實效

財政司司長宣布再發行第五批一百億元的通脹掛鈎債券(iBond),協助市民對抗通脹及發展本港債券市場。過去四期ibond的迴響不俗,多次出現超額認購的情況,但學者按政府數字估算,第五期iBond的派息率會因通脹放緩而下調至約3.5%。

 

受經濟環境影響 回報下跌

首批iBond的年計回報率為4.5%,其後三次推出iBond的回報率續漸放緩。浸會大學財務及決策學系副教授麥萃才指美國將會加息,美元升值會導致人民幣匯率下跌,加上自由行人數回落令香港通脹放緩,預期第五期iBond的吸引力會受影響。

樹仁大學經濟與金融學系教授袁教授認為仍有很多人十分鍾情於iBond,特別是受一些比較保守但仍想作小額投資的市民支持。分別持有兩至三手第一和第三批iBond的周太說是看準它保險、穩定的特質才多次購入,她解釋買iBond比把金錢放在銀行存定期更能保值,因此即使回報下跌她仍會再認購第五期的iBond。同時,由於她所持有的第一期iBond已經期滿,會把資金用於認購新一批iBond。

 

學者:抗通脹只是門面工夫

麥萃才認為即使iBond不能完全抗通脹仍對債券市場有重要的參考作用。他反認為如果政府減低其發行量,市場會缺乏政府債券息率作參考,不利發展。iBond投資者的中文大學社會學系三年級羅同學指「原本債券對我們就些小市民很遙不可及,發行iBond可以讓大家認識多一點債券市場,有一個入門的機會。」

以往iBond息率一直徘徊於四厘左右,面值一萬元一手的iBond每年大約只有800元的利息,每人能認購的數目多數不多於三手。袁偉基指,「iBond美其名叫抗通脹,實際上只是一個粉飾櫥窗的行為。你說政府錢多我便派一點甜頭給你們,沒有實質效用。」iBond投資者周太同指發iBond不能使市民受惠,「政府推出iBond只因當時通脹高,為回應市民的訴求才推出。實際上無助市民抗通脹,從中的得益十分皮毛。」

 

 

Untitled-2

《San Po Yan Magazine 新報人》

新報人(SPY)是香港歷史最悠久的大學生實驗報紙,以實踐新聞自由為原則;體現不趨附商業利益,不附從政治功利,只為專業學習的存在價值。

留言

中港姊妹學校 細節未明憂政治化

政府推地勝去年 中產盼續壓樓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