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 · 搜尋
· · 英文版 · 訂閱

四圍講故重現社區情懷

昔日香港,閒暇之餘,孩童們愛聚首榕樹下,聽老者娓娓道出那些被時光掩埋的香城故事。自經濟起飛,香港人的生活節奏漸趨急促。在老樹下、橋頭邊,男女老幼聚首講故,現竟變成稀奇事。

有人不甘社會疏離,自發「四圍講故」,或口述記憶,或以劇場重現過去,志在把社區重新聯繫,反思當下。

文字、攝影:許卓非 編輯:湯澤洋、孫雷

 

「人人都是講古佬」

每月的最後一個星期五,阮志雄(雄仔叔叔)都會到油麻地活化廳「開古」,故事的內容圍繞著過去三十天,每場講古會約有二十人參與。雄仔叔叔早已兩鬢花白,髪長即肩略顯不修邊幅,還穿著一件跟他兒子同年紀的米色外套,穿了近十八年,雄仔叔叔說,「我很喜歡這件外套,並不是留戀過去,只是對它充滿感情,『留戀』並不是一種正面情感。」

講古會現場,雄仔叔叔率先跟聽眾分享自己過去的感情史。他說自己曾是個腼腆少年,有女孩主動邀約都不敢答應。但聽眾無不擺手搖頭,全都認定現在意氣風發的雄仔叔叔說謊,還有人調侃:「想必是你想主動結識人家,被拒後卻反過來誣衊她吧!」活化廳瞬間響起一陣哄笑聲,雄仔叔叔還不認輸:「當年的我可有魅力了!你們不相信也罷,這可是真的!」

他告訴記者,說故事是每個人與生俱來的能力,沒有技巧可言,不需練習。「所有的經歷都是自身的一部分,即使故事情節含虛構成分,箇中情感卻不騙人。」

吸引年青人參與 重建社區聯繫

雄仔叔叔的搭檔余在思架著一副方正的眼鏡,理平頭,聲線溫文,穿襯衣西褲,原來是香港浸會大學的兼職教授。文質彬彬的他一旦打開話篋子,整個人便變得活潑風趣,說到興高采烈之處,更是眉飛色舞,邊說邊用手比劃,可謂引人入勝。

數年前,雄仔叔叔、余在思與志同道合的朋友合辦「四圍講古」,參與者一向以街坊居多,但最近幾次聚會卻增加了不少透過社交網絡得悉講古會的年青人。余在思表示,「因為身處亂世,年青人開始覺醒,期望打破社會的沈默和貧乏,重新建立自己與社會的聯繫。」

余在思說:「講古人的角色不是說教,而是用問題引導參與者,助他梳理思緒。」透過分享生活經歷,參加者得以抒發個人情感,而真情流露的故事也換來了別人的共鳴,人與人之間無形地傳遞著情感支持。

 

流動社區劇場 重現街道記憶

除此之外,戲劇人李俊亮提出流動社區劇場的概念,讓參加者回到自己熟悉的地方,以路線圖帶領陌生人分享日常趣事。上月舉行的社區故事旅行團由五位學員擔當主持,分別帶領團員前往葵興、觀塘、九龍灣、大埔和上水,走進大街小巷尋找故事。

在起始站葵興僅有不足十人,但行至高峰時約有二十人聚集街頭,協辦者Eric不禁開玩笑:「各位團友,我們現正進行非法集會,小心小心!」每次行經商場和住宅大廈,保安員總會如影隨形,甚至出言警告:「這裡是私人地方,我們已經報警了!你們快點離開!」

但驅趕並未影響參與者的高漲情緒,「比起圍著桌子說故事,我們一邊觀賞眼前的景、人、事,一邊說說笑笑,猶如成為故事的一部分,是一種新鮮的體驗。」參與者Terry表示,自己曾經參加講古會,但他現在認為,故事旅行團更能勾起他自己的回憶。李俊亮認為:「即使你不曾踏足這個社區,只要嘗試聆聽別人鮮活的故事,也能將之與自身聯繫,產生共鳴。」

《San Po Yan Magazine 新報人》

新報人(SPY)是香港歷史最悠久的大學生實驗報紙,以實踐新聞自由為原則;體現不趨附商業利益,不附從政治功利,只為專業學習的存在價值。

留言

視障人士的水墨畫

本地手作樂土情牽兩代的磚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