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 · 搜尋
· · 英文版 · 訂閱

本地手作樂土情牽兩代的磚情

花半小時圍圈點燃五六十根蠟燭,是Angel Candle的店主李佳紘每天回舖做的首件要事。蠟燭燃亮,意味着錦田紅磚屋最中央的店舖開店了。

錦田紅磚屋建於2007年,當初一片荒地只有小格的紅磚來賣蠟燭, 到後來發展到響負盛名的蠟燭廠,經歷兩代的洗禮,紅磚屋現已是讓港人假日悠閒的手作市集。

文字、攝影:容如意 編輯:潘希橋、葉考欣

 

父業子繼 傳承本土蠟燭手藝

手作蠟燭店Angel Candle位於紅磚屋的中心,店主李佳紘是個三十多歲的青年,紅磚屋前身亦正是其父母經營的蠟燭廠。李爸爸育有兒女三人,卻只有李佳紘承傳家族手藝,從買材料、製作到經營都獨力包辦。周一到周五,他在葵興的工作室製作蠟燭,週末則回到錦田出售。李佳紘要求嚴格,緊隨師傅們傳下的本土製法,只有原材料會從外國採購。父母親雖樂見兒子繼承手藝,李佳紘卻總是擔憂父母會介懷。

「以前蠟燭廠響負盛名,規模是現在的五倍,前港瞥彭定康用的洋燭亦是Angel Candle的產品。」李佳紘苦笑。從父母的立場而言,現在和以前的規模畢竟相差太遠,跨越了四十四年的一格紅磚,七年來都是李佳紘自己的堅持。「不覺得辛苦,看到熟客回來買,很滿足。」他欣然說自己喜歡蠟燭帶來的那份溫暖。

 

集體感情 加深歷史價值

香港現存五棟大型紅磚屋,當中三棟都是一級至三級歷史建築,相比之下,錦田紅磚屋實在「年輕」。然而,香港大學建築文物保護課程副教授李浩然認為,建築物的價值不能光從歷史、人物及美學而定。他指出今天的香港,尤其回歸後首批土生土長年輕人重視集體感情(Collective attachment),當一棟建築物融入社區,成為人民生活象徵的一部分,它亦隨之變得珍貴。「如零六年面臨清拆的皇后碼頭,原本並沒有深厚的歷史價值,亦因它盛載了社會感情而遭人民反對。」李教授認為此價值亦體現於紅磚屋。

由原居民鄧瑞笙留下一格紅磚,加建外牆,到現時駐紮了五十多間店舖,成為一個手作市集,把原本陌生的人聯繫在一起。王劍賓夫婦本身有正職,卻在這裡經營咖喱屋,週末的「額外加班」對他們而言卻是減壓。他對兩個女遊客感嘆:「香港人始終亦是人,需要一個地方來放鬆,忙只是一個籍口。」

繞一圈回到Angel Candle,每逢有客人光顧,李佳紘都會贈送他們啤酒蓋小蠟燭。有客人曾向他提及用剩的蠟燭扔了浪費,他便開始收集蠟燭,免費幫他們重造,縱使重造的時間心血比制作一個全新的還多。這棟建築物用二三十年代最普遍廉價的紅磚砌成,但它最珍貴的材料,叫「人情味」。

 

兩代燭印 見證香港變遷

工廠年代的Angel Candle提供造型精美的大型蠟燭,包括天使造型蠟燭,但由於需求下降工序繁複,今天Angel Candle只製作簡單的直筒蠟燭。七十年代時居住環境較差, Angel Candle的門面只用廉價的砌墻紅磚來裝潢。從人工冶煉的紅磚,到今天器械化制成的鋼材、水泥,無一不象徵着時代的更迭。

錦田紅磚屋內偶爾還會「跳電閘」,整個地方頓時陷入一遍漆黑。不變的是,每當跳閘,總有許多人圍在Angel Candle的旁邊。燃亮的五六十支燭光搖曳不滅,仿佛這裡就是最溫暖的地方。

 

副稿:紅磚屋的另一個天使

除了Angel Candle,錦田紅磚屋還有另外一位「天使」,就是名為White Angel(白天使)的歐風精品店。店主楊太太曾因情緒問題患上甲狀腺疾病,幾許尋醫不果,更暪着丈夫放棄吃藥。直到一天她向丈夫提出了開店的念頭,想不到卻成了改變人生的契機。

楊太太不喜歡香港的繁忙擠迫,在這兒全為放鬆。開業六年,利潤幾乎都用來進貨,她開朗笑道:「在這兒不是做生意,而是純粹興趣。」她喜歡與客人聊天,拉近人與人的距離,即使進了顧客想要的貨,客人不著急,她亦不在意。「我喜愛這兒的人情味。」後來,連平日工作繁重的丈夫都愛上到店裡幫忙。在一遍美好的調子中,楊太太的病,原來已不治而癒了。

《San Po Yan Magazine 新報人》

新報人(SPY)是香港歷史最悠久的大學生實驗報紙,以實踐新聞自由為原則;體現不趨附商業利益,不附從政治功利,只為專業學習的存在價值。

留言

四圍講故重現社區情懷

針孔裡細錄光的原始舞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