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 · 搜尋
· · 英文版 · 訂閱

融合教育推行18年 監管配套均不足

為推廣共融精神,政府於1997年制定融合教育政策,有特殊學習需要(下簡稱SEN)的學生會獲教育局安排入讀主流學校。然而,有家長表示融合教育只是一個童話,政府將其過分理想化,令SEN學生得不到應有的支援;亦有社工擔心香港教育制度著重精英培訓,融合教育反令SEN學生被邊緣化。

文字、攝影:彭愷欣 編輯:郭燕美、黃雅婷

 

培訓僅幾十小時 教師難助學生

政府推行融合教育後,教育局要求每所學校派教師進修特殊教育課程,了解八類融合學生。香海正覺蓮社佛教梁植偉中學融合教育統籌主任溫玉菁老師稱,「單靠教育局提供的課程是不能完全了解教育SEN學生的技巧,加上每個學生的需要不同,沒有一套固定規則跟從。」溫指現時老師唯有多靠自身經驗和校本政策的指引來處理有SEN學生的課堂。

香港融合教育關注協會副主席蔡雪珍的兒子-張家齊患有嚴重讀寫障礙、自閉症傾向及專注力不足,她指學校幾十小時的課程只是蜻蜓點水,老師根本沒有足夠的專業知識支援SEN學生。「家齊因讀寫障礙以致默書很低分,老師卻只會標籤他懶惰,用罰抄、罰企的方法逼他讀書。」家齊在主流教育中得不到適當的支援,以致對學習失去信心。

視障人士廖子康2012年在主流學校畢業,他指融合教育沒顧及SEN學生的情緒問題,亦高估普通學生的包容性,令SEN學生在主流學校受盡歧視及欺凌。廖說:「以前每日在學校都過得戰戰兢兢,同學會因為我看不到而捉弄我,有次更用鞋子扔向我。」他又表示老師不懂得教視障學生,上課時要求視障學生聽錄音學習,忽略摸凸字對視障人士的重要性,而學校亦沒有提供視障人士專用的盲文顯示器。

 

政府監管不足 學校濫用津貼

政府向每間參與融合教育的學校提供上限150萬元的學習支援津貼,卻沒提供額外的支援或跟進。聾人關注組織「龍耳」中心主任鄺浩然指有學校沒將津貼全數用在SEN學生身上,而教育局對學校如何運用津貼的監管亦不足:「教育局每年派督學到學校開兩次會,了解學校推行融合教育的情況以及津貼的運用,可督學不可能單從學校報告中完全了解資金是否全用在SEN學生身上。」

蔡雪珍指教育局給予學校過高自由度來運用津貼,導致資源用不得其所:「根據教育局的《融合教育運作指南》,學校應該把津貼用在提供特別課程給SEN學生;有些學校卻利用津貼聘請非負責融合教育的教師助理,培訓成績較佳的學生。」

 

專家不足延識別 團體冀訂《特殊教育法》

現時全港只有約有80名教育心理學家,每名教育心理學家向六至十間學校提供服務,每月到校兩次為疑似SEN學生進行評估,每次只能評估兩個學生,有些學生要等上數年才被辨別為SEN學生,以致未可及早得到支援。面對教育心理學家人手不足問題,教育局回應指明白學校對「校本教育心理服務」的需求殷切,故自2008/09學年起已逐步擴展「校本教育心理服務」及有關人手,目標是於2016/17學年覆蓋全港所有公營中、小學。

早前「龍耳」聯同立法會議員張超雄、郭榮鏗倡推《特殊教育法》,希望透過立法令學校有一套明確的指引讓教師跟從;又提出每所學校應有融合教育統籌主任協調工作及編排教材,令融合教育能更有效地運作。任融合教育統籌主任的溫玉菁老師表示學校應安排具融合教育經驗的老師來管理有SEN學生的班級,確保其得到支援;同時亦要安排不同種類的課程給SEN學生,讓他們在學業、社交方面也能夠健康發展。溫說:「當幫助他們建立良好人際關係及找回自信時,他們便不會再抗拒學業。」

《San Po Yan Magazine 新報人》

新報人(SPY)是香港歷史最悠久的大學生實驗報紙,以實踐新聞自由為原則;體現不趨附商業利益,不附從政治功利,只為專業學習的存在價值。

留言

廚餘回收計劃缺口多 政府欠完善規劃

青年軍組織欠透明 重紀律如軍訓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