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 · 搜尋
· · 英文版 · 訂閱

針孔裡細錄光的原始舞蹈

拍好相片不一定要精確的攝影器材,針孔攝影師單憑一個小孔、暗箱及菲林,就可將光影的輕歌曼舞一一記錄。

自菲林發明後,光線就可以通過小孔,在菲林上跳出獨一無二的舞步。針孔攝影,一種最原始而簡單的攝影方式,擁有使人沉醉其中的魔力;可惜數碼攝影興起後,針孔攝影的生存空間已變得越來越小。

文字、攝影:龔閏通 編輯:鄒詠詩、陳浩暉

 

相片變數多 針孔難測的魔力

不同於可預覽的數碼相片,針孔的形狀大小、曝光時間,這些難以準確控制的因素,都會影響完成品。即使是經驗豐富的針孔攝影師,往往很難預測最終成品的質素。不過正是針孔攝影的變幻莫測,成為它的魅力所在,吸引攝影師不斷發掘新驚喜。

針孔攝影師張震揚第一次接觸針孔攝影,是在澳洲留學時參加的一個工作坊。他指當時在導師的指導下,輕易就拍到了不錯的相;半年後自行嘗試,卻因為曝光時間太長而失敗告終。那刻他才發覺,第一次的成功只是僥倖,「所以我下定決心,一定要克服這個困難!」他認為現代數碼相機雖能做到「滴水不漏的準確」,留給攝影師的期待卻少了。相反,因針孔攝影的多變,出色之作出現的機率難以捉摸,讓攝影師總是滿懷期待。這令張震揚亦不禁感歎,每張相冥冥之中可能「由天啊、神啊,決定了。」

 

曝光時間長 細嚼等待藝術

因為小孔的透光量有限,曝光時間長達幾十秒甚至幾十分鐘。如果說數碼攝影是「快餐文化」,那麼針孔攝影就需要「細嚼慢嚥」。悠長的曝光時間,就為生活在繁忙之中的攝影師製造了靜思的機會。另一針孔攝影師林志堅為了影日照軌跡,在屋頂影了六個月,但是還再要六個月才可完成。他最享受的,就是等待曝光完成的那段時間,「要好靜、好慢,這樣你的思考會靜下去。」

對張震揚而言,數碼攝影就像在「打獵」,「見到靚的,我即刻就要影出來!」;針孔攝影則是「守株待兔」。因此,他會在針孔相機裏加塊磁鐵,在街上想影相,只需把相機吸附在街邊的鐵柱上,就能靜靜等待製成品的誕生。

 

資源不足 針孔攝影之殤

隨着數碼攝影興起,菲林已是「買少見少」,加上缺乏菲林沖曬店,針孔攝影的生存空間日益收窄。林志堅近十年來苦心孤詣地推廣針孔攝影,試圖把地區文化保育和針孔攝影結合起來,但是社區文化保育組織最終拒絕合作。他自嘲說:「可能是我們的認受性不夠高。」曾有意大利針孔攝影組織邀請他合辦兩地的針孔攝影比賽,最後亦因缺乏資源而婉拒。現在每年四月最後一個星期日舉辦的「全球針孔攝影日」,林志堅身兼香港區推廣人,可惜他亦不禁慨嘆近年攝影日的參加者亦越來越少。

張震揚坦言,近幾年忙於接拍商業廣告維持生計,很少創作針孔攝影作品,自覺針孔攝影水平「停滯不前」。說罷,他默默拆開自製的摺紙針孔相機,在桌上展開成一張紙,好似是在喃喃自語,又好似是在問記者:「一張紙……又值多少錢?」

 

原理簡單 操作難度高

針孔攝影的原理非常簡單,只是運用光學基本原理。它僅需要小孔、暗箱(即機身)和感光材料(即菲林)就能成像。早在公元前四百多年,墨子就發現了「小孔成像」的原理。而在文藝復興時期,歐洲就有畫家利用「小孔成像」來臨摹作畫。張震揚笑言,「這是世界一開始就已經存在的。」

雖然原理簡單,但是實際操作難度卻不低。針孔的形狀大小和曝光時間都會影響最後作品。針孔越小,相片越清晰;但針孔過小就會使光線發生衍射,相片就會變得模糊不清。此外,針孔還必須要圓滑,如果針孔的形狀不規則,相就會產生暗角。為此,針孔攝影師林志堅甚至購買了一台激光發射器,利用激光打出圓滑的小孔。最後,曝光時間也需要攝影師憑經驗估算。時間太短,相片只會灰暗一片;時間太長,就只剩一道白光。

《San Po Yan Magazine 新報人》

新報人(SPY)是香港歷史最悠久的大學生實驗報紙,以實踐新聞自由為原則;體現不趨附商業利益,不附從政治功利,只為專業學習的存在價值。

留言

本地手作樂土情牽兩代的磚情

福利政策支援不足 三成長者仍捱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