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 · 搜尋
· · 英文版 · 訂閱

六四26年 維園晚會增本土元素

六四事件踏進第二十六個年頭,燭光再次照遍整個維園。支聯會宣佈約有13萬5千人出席,少於去年的18萬人,是自2009年來最少人參與的一年;而警方則指高峰時有4萬6千人出席。作為雨傘運動後的六四晚會,面對著年青一代對「建設民主中國」綱領的爭議,晚會少唱了傳統的民運歌曲,改以「撐起雨傘」一曲作結。有冒險出席晚會的內地研究生表示,香港人毋需承擔建設民主中國的責任。他又指今年的晚會比其2012年參與時較冷清,氣氛不如當年。

記者:林子晴

鄭子峰攝
鄭子峰攝
鄭子峰攝
鄭子峰攝

內地生:港人毋需建設民主中國

來自深圳的法律系研究生李先生(化名)已是第二次獨自出席六四晚會。他冒著被學校開除的風險參加集會,憑的只是一份信念,「沒有來的人覺得是勇氣,來了就不覺得是勇氣。」他說本科老師曾警告並阻止他出席晚會,但他認為中國人有責任紀念六四。高中時,李因看楊繼繩的《中國革命年代政治鬥爭》一書始接觸六四事件,但他表示大部份內地人對六四的認知模糊,有些人則與他一樣,即使知道也裝作不知情。他指知道六四的第一個反應是「政府為了安穩,為了全體人民的福祉才不得已做了一點犧牲。」直到後來多看歷史書籍,才慢慢改變了看法,徹底否認政府在這事上的合法性。

隨著本土思潮興起,不少青年人公開反對支聯會「建設民主中國」的綱領,並拒絕出席維園晚會。「責任愈大,能力愈大。如果權力及責任是同時的,既然六四沒有讓香港人產生什麼權力,香港人也就沒有這個責任非要紀念六四了,也沒有必要承擔建設民主中國的責任。」在李先生的眼中,香港人有心去承擔這責任是件好事,但在謀略上不是一個好方法。他解釋香港人現階段爭取中國民主是徒勞無功,因香港人的資源、能力和時間都十分有限,著眼在「建設民主中國」只會使香港的抗爭定位糢糊,「如果你們(香港人)的能力無限的話,不單可以建設民主中國,也可以建設全世界的民主。」

不願露臉的內地研究生李先生(化名) 認為支聯會的六四晚會應該要加入更多本土元素才能團結年輕一代。(林子晴攝)
不願露臉的內地研究生李先生(化名) 認為支聯會的六四晚會應該要加入更多本土元素才能團結年輕一代。(林子晴攝)

維園參與者:只為悼念不為綱領

26歲的胡先生強調自己出席晚會純粹是悼念六四死難者,並不代表贊成支聯會的五大綱領,「我站出來是要拒絕遺忘,堅持真相並藉此教化下一代」。他認為建設民主中國的目標遙不可及,「我只希望香港人能把六四的抗爭意識承傳,以爭取香港的民主。」胡認為今年除加入本土及雨傘運動的議題外,氣氛與去年無異。

另一名參與者李先生憶述第一次出席晚會時十分感動,「那時候的氣氛比現在濃厚得多,可能是因為中港矛盾仍不是那麼嚴重。」

《San Po Yan Magazine 新報人》

新報人(SPY)是香港歷史最悠久的大學生實驗報紙,以實踐新聞自由為原則;體現不趨附商業利益,不附從政治功利,只為專業學習的存在價值。

留言

六四燭光 民主路現分岔 突顯港人身份認同轉變

港無恆常化學毒物檢測缺應急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