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 · 搜尋
· · 英文版 · 訂閱

內地大學生眼中的雨傘運動

佔領區內衝突不斷, 佔領區外則一切如常, 港人就這樣渡過了不平凡的7 9 日。雖被喻為港版「八九學運」, 在深圳河以北的平行時空下,如佔領當日萬人上街的聲勢, 內地人則大多未有聽聞。除零星維權人士聲援, 反之, 有內地大學生直斥港人「作死」, 為民主而民主, 損害經濟。

記者:龔閏通  編輯:麥智軒

 

內地大學生指為民主放棄經濟不明智

佔領運動期間,內地媒體一直有報道相關消息,不少直斥佔領衝擊香港經濟,嘲諷香港一味搞政治,被內地大城市逐漸超越。這種論調,有一定捧場客,當中不乏大學生。

剛在澳門大學畢業的謝同學直言佔領對香港造成傷害,「近十年來,香港經濟形勢走弱,導致香港人有危機感,甚至自嘲為『港燦』,所以才搞社會運動。」她覺得,香港人把經濟問題歸咎于政治並是不明智,「經濟形勢本來就嚴峻,雨傘運動又影響經濟,對本地人民造成了傷害。」

她指責香港人是盲目民主,「為民主而民主,卻不是因民主有利香港經濟發展而追求民主。」她以北歐為例,「北歐經濟發達,所以人民生活安逸,心態平和,就不會吵吵鬧鬧搞社會運動」,謝認為人民要先豐衣足食,才能顧及
民主發展,所以應多花精力在經濟發展上。

 

不看好港人「以卵擊石」能撼動中央

謝同學想到了內地的流行詞語「作死」,指「大環境完全由中央政府掌控,雨傘運動就是作死」,佔領者是自尋死路。「以卵擊石」,是不少香港人喊了半年的口號。就讀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的李同學指,「與其以卵擊石,不如先把自己變成『石』」。他認為學生要有一定的社會地位,才有能力作出改變,指「經濟發展好,一切就會好」。所以大學生應以自我發展為重,「先把自己的事情做好,積蓄好力量」。他說香港一直吵吵鬧鬧,內地大學生早就司空見慣,大多不關注雨傘運動。佔領過後,他們對香港的政治爭拗就更麻木和冷漠。

 

清場了,然後呢?

有內地大學生指,雨傘運動期間是內地人看過爭吵最激烈、場面最混亂的香港,他們對香港的印象亦從此不再一樣。

就讀西安交通大學的劉同學說,自己的好友以前最喜歡香港,但經過雨傘運動,現在很少談及對香港的嚮往,「在他看來,香港和港獨、歧視內地是聯繫在一起的。」但劉則很支持佔領運動,認為大學生去參加社會運動,能夠逐步完善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他說雨傘運動令他看到一個更全面的香港,「能夠出現不同的聲音、容忍不同的聲音,而不像內地永遠只得一種聲音。」

劉同學續說,「根據據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關於人的五類需求理論,在物質生活達到一定高度後,人們自然開始追求自我實現」。他解釋,「相比內地,香港自然會更注重追求普選、民主。」他希望香港的民主運動能作先驅慢慢影響內地,最終引領內地的政治改革。

 

 

內地媒體三緘其口 大學生翻牆看新聞

內地監管部門對媒體報道進行了嚴格的限制。在百度上搜尋「雨傘運動」,網站會顯示「根據相關法律法規和政策,部分搜索結果未予顯示」。環球時報、人民日報等官方媒體則有零星的報道,其他內地媒體大多只是轉載相關報道,不作其他跟進及自行採訪。在百度百科中搜尋「佔中」,則被解釋為「一般指香港反佔中遊行」。

雖然資訊會先經過濾,不過謝同學對內地傳媒的管制表示理解。她覺得內地對媒體的管制是好事,「內地的報道經過審核審核再審核,是為了對社會輿論進行同一方向的引導」,又指「如果讓太多人了解全部事情,可能激起更大的反動情緒和動蕩」。她擔心中國民眾若知曉事情後,做出的行為可能不受控制。

不過亦有內地大學生會另覓翻牆等其他途徑,獲取資訊。李同學表示內地對主流媒體的管制太嚴,「我從來對內地媒體的報道持懷疑論」。他說會關注網絡上媒體,偶爾會利用VPN,先連結到其他地區的「中間人」網絡,翻牆去看外國媒體的報道。劉同學也說,完全不相信內地媒體的報道,「我會對比內地媒體、美國之音(VOA)、英國廣播公司(BBC)和大紀元等不同媒體的內容」。

 

《San Po Yan Magazine 新報人》

新報人(SPY)是香港歷史最悠久的大學生實驗報紙,以實踐新聞自由為原則;體現不趨附商業利益,不附從政治功利,只為專業學習的存在價值。

留言

中學生歷傘運感無力部份轉激進

商界佔領意見兩極終未見影響長遠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