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 · 搜尋
· · 英文版 · 訂閱

虛擬變真實 藍曬劃出藍圖

在數碼化年代,親手沖曬照片的人越來越少。不過,近年潮流興起復古,有網店店主不但堅持沖曬相片,更積極推廣源於18世紀古式的藍曬法(Cyanotype)。夏敬業(Cat)是其中一位推手,希望打破現實與虛擬的界線,將影像化成實物,讓人們走出「黑房」,利用太陽光線勾劃出日常生活的「藍圖」,從沖印中享受生活的節奏。

 

記者、攝影:許芳文   編輯:李晟謙

 

早於1842年,英國物理學家John Herschel發明了藍曬法,原先只應用於複印技術。及後他的植物學家好友Anna Atkins善用感光物料,結合複印及攝影技術,記錄出植物標本的細緻構造與紋路。藍曬的圖案不易褪色,曾被廣泛應用於工程界,無數的工程師手執大廈、機械的「藍圖」,建構出城市的面貌。大約5年前,Cat認識了藍曬法,獨特藍色線條深深吸引了他,「藍色給人一種舒適的感覺」。惟他感慨港人對藍曬近乎「零認知」,年初毅然辭去會計師職務,逃離大壓力的工作環境,全職經營網店並推廣藍曬。

 

走出黑房 陽光成就獨特影像

與菲林沖印不同,藍曬法可光明正大地暴露在陽光下。每當陽光明媚時,便是Cat捧著一大堆材料,到室外沖印照片之時。藍曬法只需1小時便能沖印出影像,過程簡單,成本亦相對較低。

「天氣不似預期」,但不同密度與強弱的光線,會令藍色線條產生細膩的變化。製作藍曬圖的首要步驟是調製顯影劑,這是由檸檬酸鐵銨及鐵氰化鉀兩種化學物混合而成。業餘研究攝影的Cat花了3個月,帶著「神農氏嘗百草」的毅力,才成功製作出心中的「完美比例」顯影劑。「溶液比例是不公開的秘方,不過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喜好,其他人也可自行調配。」

將顯影劑滴在全白的水粉紙上,塗抹均勻後再選取由照片複印出來的透明膠片,配以玻璃及木板作固定。在陽光的照耀下,膠片吸收到光線的部分就會產生藍色的線條,其後用水沖走剩餘的顯影劑,並用雙氧水加強效果。晾乾後,一幅白底藍字的「藍圖」便大功告成。Cat悉心示範流程時,不忘提醒記者:「最好用Photoshop加強相片的對比度,以及記得『反白』(負片效果)。」

 

鐵離子與氧氣「作怪」刻出藍色筆觸

陽光穿過透明膠片時,顯影劑吸收不同的光線後便會產生藍色線條,香港浸會大學化學系副教授梁萬里解釋,此為石版印刷術(Lithographic)。後期人們發現浸泡雙氧水有加深線條顏色的「神奇」效果,因氧氣與顯影劑內的鐵離子會再次產生化學反應,令其由淺綠色全部氧化成棕紅色,藍色的線條便更加明顯。

Cat平日只選擇在陽光充沛的日子做藍曬,惟採訪當天天公不造美,陰天下曬出的顏色十分淺淡。但天無絕人之路,顯影劑對紫外光十分敏感,略懂電學木工的Cat製作了一部「紫外燈機」,只需1分鐘便能讓半製成品吸收「天地精華」,呈現出明顯的線條。然而,「紫外燈機」釋放的光線能量太強,水粉紙上的線條不免變得生硬乏味。崇尚大自然的Cat,極少時候動用「紫外燈機」,他還是較喜歡和陽光玩遊戲,「曬出來的影像會有活力一點」。

 

放下虛擬 欣賞現實

Cat留意到都市人習慣了虛擬的影像世界,有時即使拿著實物影像也會混淆。他年幼的侄女自小便接觸數碼化產品,「我有一次給他看我的藍曬明信片,她兩隻手指很自然地在紙上劃動,問我為什麼不能放大?」。

Cat明白數碼化令人們生活方便,但他希望能抽時間回歸基本,例如曬出一幅實體、能夠觸摸的相片。他在網店售賣的藍曬作品,主要是以本港的建築物為主,「一方面香港是個狹窄的地方,除了樓還是樓。另外我覺得有時不一定去到外國,其實香港也有很美的地方」。

 

不搞獨市 盼藍曬受青睞

藍曬法在台灣藝術界較為流行,網絡上不時有相關的推廣活動,相比之下,香港就較少推廣藍曬。Cat不定期會舉行工作坊,教導並推廣藍曬法,「我並不想做獨市生意,如果我想,我就不會辦工作坊。」

他希望港人放下忙碌的節奏,享受製作藍曬圖時的平靜,慢活感受身邊的一草一木。正如菲林沖印重新流行,Cat相信古式顯影藍曬法也能在香港受到青睞,「不是舊東西不好,新舊其實可以交替出現」。

約20分鐘的曝曬後,水粉紙呈現出藍色線條,再用雙氧水浸泡加強線條效果,陰天時曬出的線條則較淺。
約20分鐘的曝曬後,水粉紙呈現出藍色線條,再用雙氧水浸泡加強線條效果,陰天時曬出的線條則較淺。

Roy_XuFangwen_12a

Cat拿著曝曬完畢的各種藍曬材料。
Cat拿著曝曬完畢的各種藍曬材料。

《San Po Yan Magazine 新報人》

新報人(SPY)是香港歷史最悠久的大學生實驗報紙,以實踐新聞自由為原則;體現不趨附商業利益,不附從政治功利,只為專業學習的存在價值。

留言

以手中沙 說眾人故事

帶上手繪地圖 重新遊歷社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