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 · 搜尋
· · 英文版 · 訂閱

專題

社區規劃過期 設施不足應對人口老化

統計處數據顯示,2064年65歲及以上長者的比例將升至36%,即每3人有1人是長者。世界衛生組織2007年發表《全球長者友善城市指引》,建議各國按八大原則建設長者友善社區,為本港改善區內規劃提供指引。但香港部分人口老化嚴重的社區,出現路面凹凸不平、「長命斜」及長樓梯等令長者煩惱的不友善設計。

 

 

記者、攝影:陳凱晴 編輯:林詠雪

2000年前,65歲及以上人口佔總人口不足1成,因而在規劃社區時未有特別關注長者的需要。但隨著人口縮減,本港人口老化問題惡化,統計處預計,不用50年,本港社會人口每3人就有1人是長者。

 

出入障礙多 長者大歎辛苦

何伯要停下來休息數次,才能走完這條樓梯。
何伯要停下來休息數次,才能走完這條樓梯。

香港社會服務聯會長者服務總主任陳文宜指出,過去的城市設計規劃沒有考慮長者的生活情況,導致出現許多不足。長者最常活動的範圍就是自己的社區,因此需要有良好的社會配套,為長者提供適合居住的社區環境。

根據統計處2014年發表按區議會分區劃分的人口及住戶統計資料顯示,黃大仙區是本港人口老化比例最高的社區。黃大仙區內大部分屋邨在2000年前落成,並以天橋接駁,而屋邨設計幾乎都沒有升降機或扶手電梯,例如:鵬程苑、竹園翠竹花園、竹園南邨、竹園北邨及慈正邨等多個屋邨,部分地方行人需要行超過50級樓梯往返。黃大仙區議員黃逸旭解釋,區內不少屋苑是依山而建的平台樓宇,但欠缺扶手電梯及升降機等設施,經常有長者向他反映每天走樓梯「真要命」。

慈安苑居民何伯每天都會到附近的慈雲山邨中央遊樂場打發時間,他指每天最麻煩的是出入必須走樓梯,最辛苦是腳痛時仍要走樓梯。何伯拿著拐杖,倚著扶手,雙腳顫抖,跨出一步又縮回,躊躇數分鐘都未能下樓梯,想放棄走樓梯。但這是回家的必經之路,只好歎一口氣,然後一拐一拐地下樓梯。同樣需要爬樓梯回家的曾婆婆則喘著氣說:「不怕,多做運動身體好」,但仍希望升降機能盡快落成。

 

改善計劃限制多 區議員:「無了期等待」

黃大仙區議員黃逸旭指無障礙設計對長者來說是基本需要。
黃大仙區議員黃逸旭指無障礙設計對長者來說是基本需要。

安老事務委員會(安委會)指政府已於2012年推出「人人暢道通行」的新政策,擴大在公共行人通道加裝無障礙通道設施的計劃。然而,黃逸旭批評計劃只能選擇路政署管轄的範圍,但以已加入計劃的龍翔道行人天橋(近天馬苑)為例,該處甚少有人出入,加建升降機是浪費公帑。

他指區議會認為區內有很多更多人使用又更有需要性的地方需要加建升降機,奈何因不在路政署內而不能加入計劃,只能轉介房屋署跟進,長者的期待變成無了期的等待。

 

長者參與打造長者友善社區

為回應人口高齡化的全球發展趨勢,世衛發表《全球長者友善城市指引》,鼓勵各地為長者建設健康而舒適的生活環境及設施。當中的八大原則包括:室外空間和建築、交通、住所、社會參與、尊老和社會包容、社區參與和就業、訊息交流及社區支援和健康服務。至今全球已有超過35個城市參與計劃,如:東京、倫敦、紐約。其中室外空間和建築指引中列明人行道要經常保養、建築物應方便出入,有電梯和坡道等設施,正是本港社區設計需改善的地方。同時,長者友善社區計劃強調長者參與,訓練一班長者量度區內設施的長者友善程度。陳文宜表示推行長者友善社區計劃是從用家角度改善社區,可為制定政策提供硬數據及長者意見。

今年葵青區、西貢區及荃灣區相繼獲得世衞確認加入「全球長者友善城市及社區網絡」,三區區議會加設了長者加友善社區工作小組,並按世衛要求加入一定的長者代表。與荃灣區合作展開長者友善社區計劃的嶺南大學服務研習處副總監馬學嘉指出,計劃為區議會及長者提供一個平台互相交流,了解長者需要。有長者提出荃灣民政事務處附近天橋需加建升降機,區議員回覆加建計劃已進行中,長者亦了解到區議會的工作進度。

陳文宜認為政府責無旁貸,需擔當牽頭的角色,推動長者友善社區計劃,同時需要各區區議會、機構及長者等多方面互相合作。安委會回覆指政府支持長者友善社區的理念,但鑑於本港18區各有其特色及不同需要,將交由各區在地區層面自行推行長者友善社區計劃。

但對行動不便的長者來說,這條看起來不太長的樓梯,仍是一大麻煩。
但對行動不便的長者來說,這條看起來不太長的樓梯,仍是一大麻煩。

《San Po Yan Magazine 新報人》

新報人(SPY)是香港歷史最悠久的大學生實驗報紙,以實踐新聞自由為原則;體現不趨附商業利益,不附從政治功利,只為專業學習的存在價值。

留言

英皇冠被消失 學者稱港面對「再殖民化」

網店涉違法售未註冊中成藥 缺政府監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