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 · 搜尋
· · 英文版 · 訂閱

社署就業計劃 人手不足 就業率低

財政司司長曾俊華於上年度財政預算案中,宣佈預留2億2000萬元延續由社會福利署推行的「自力更生綜合就業援助計劃」,為期兩年,鼓勵15至59歲有工作能力的健全綜援受助人就業,自力更生。但有負責計劃的社工認為,協助推行計劃的機構人手不足,且部分參加者求職意欲低,導致計劃成效不大。

記者、攝影:鄭佩琳 編輯:黃金棋

 

「自力更生綜合就業援助計劃」由2013年1 月1日起推行,目的是為健全綜援申請人提供就業援助服務,包括提供定期面談、定立工作計劃以及工作體驗等服務,幫助綜援申請人早日覓得工作。上年度財政預算案就預留2億2000萬作計劃經費。

 

年紀大學歷不足 求職失敗影響自信

協助推行計劃的營運機構元朗大會堂項目經理譚影霞認為,計劃對能力稍遜的參加者而言,成效不大,「區內6至7成的計劃參加者都超過50歲,不少人身體有毛病,學歷低,市場未必適合他們。」她指出中心通常只能轉介地盤工、侍應等體力勞動和低學歷要求的工作;多數參加者會因交通費等原因,只考慮留在原區工作,所以即使有合適的職位空缺,參加者亦未必願意申請。街工執行委員黃潤達指出,參加者未能達到僱主要求,令他們墮入不斷失敗的惡性循環,長遠下去,會影響他們的自我觀感,減低求職動機。

 

就業意欲低 求職當交功課

現時社署要求參加者兩星期內最少申請兩份工,然而,未必每個參加者都希望成功就業。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副教授黃於唱指,有部分綜援受助人從事散工,以現金支薪亦沒有工作紀錄,「他們只想要綜援金幫補生活,根本不想透過計劃脫離綜援,很多時候參加者都只當『交功課』。」

 

計劃資金不足 人手未能應付

黃潤達認為政府對整個計劃投放資金不足,受委託機構人手未能應付需求,尤其是貧窮人口集中的地區。以元朗區為例,譚影霞指中心只有13個職員負責計劃,但需要處理超過600宗個案,高峰期每天要約見幾十個參加者,「繁忙的時候感到吃力,未必能花太多時間在一個個案上」。人手不足,亦令計劃難以推行。

《San Po Yan Magazine 新報人》

新報人(SPY)是香港歷史最悠久的大學生實驗報紙,以實踐新聞自由為原則;體現不趨附商業利益,不附從政治功利,只為專業學習的存在價值。

留言

殘疾人士住宿獲撥款1.8億

9年來首次取消公屋免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