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 · 搜尋
· · 英文版 · 訂閱

【繁簡廣普爭議】憂中文科內地化 劉銳紹:未必強推

教育局提出以「用普通話教中文」為遠程目標,並建議學生認識簡化字的教育方針,近來被各方批評,擔心廣東話及繁體字會被矮化。有意見認為,香港未來教育將傾向與內地融合,憂香港步廣州後塵,使用廣東話的學生減少;但亦有學者指政府未必會盲目推行內地化教育,以免引起政治磨擦。
 
記者、攝影:陳雅筠、鄭佩琳 編輯:黃心悅、林子晴
 
老師:學簡化字本末倒置
教育局課程發展議會去年12月發表諮詢文件,提及「學生在掌握繁體字後,亦應具備認讀簡化字的能力」。進步教師同盟召集人施安娜認為香港小學生無須學習簡化字,因為其推行原意是為了降低國內文盲率,但香港文盲率低,學習簡化字是本末倒置。簡化字把形、音、義簡化,從前教導學生「髟」作部首的字均與毛髮有關,但教導簡化字時就不能這樣教,因為無論是「發現」還是「頭髮」都被簡化為「发」。
 
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副教授鄧思穎,則不認同簡化字破壞了漢字本身的義符(漢字結構中表達字義,如其性質、狀態、功能等的構成因素)。以形聲字為例,由「貝(贝)」所推出來的「财、贡、赏」等,和由「言(讠)」所推出來的「评、试、语」等,仍維持形聲字的造字原理。他又指簡化字是全球華人通用的字體,認讀簡化字亦非壞事,最重要是平日學生寫字時的標準應該劃一。「在香港的教育之下,我覺得以繁體字作為標準行之有效,應該堅持。」他認為學生亦應先掌握好繁體字,打好基礎才學習簡化字。
 
wsy&regina_channgakwan&chengpuilam_7
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副教授鄧思穎指,學生亦應先掌握好繁體字,打好基礎才學習簡化字。
 
普教中 效益低
 
 
語文教育及研究常務委員會自2008年起,撥款資助學校推行以普通話教授中文科。現時本港有7成小學及近4成中學推行普教中,教育局亦欲以普教中為遠程目標。鄧思穎認為,應以學生及老師最熟悉的語言教學為佳。她又指學校的教學對象主要為本地生,用廣東話教學效果最為理想。因為老師用熟悉的語言教學會更有信心,學生亦能充分表達自己。粵教中小學中文科老師張碧玉指,大多學生仍未完全理解到普通話,上課時用普通話教完後,再用廣東話解釋要花雙倍課堂時間。
 
 
劉銳紹:不須過分擔憂內地化教育
 
港語學召集人陳樂行認為推行普教中及提倡學習簡化字包含政治目的,「這是中港融合的一步,倘若語言不統一,又如何融合中國和香港?」他預計香港未來教育會與內地融合,普教中只是一個過渡政策,下一步可能推行「中普融合」,以普通話教授其他科目。他舉例,廣州由1998年開始將普通話定為校園語言,導致使用廣東話的學生越來越少,擔心「今日廣州,明日香港」。
 
時事評論員劉銳紹則認為無論政府真正意圖為何,推行普教中及提倡學習簡化字難免會引起政治猜測,容易造成反效果。但劉指不需要對香港教育內地化過於擔憂。在目前政治氣氛下,如官方盲目推行只會引起更大的政治磨擦,以致立法會選舉結果不如官意,因此官方不會隨意觸碰這些炸彈。劉又認為香港未必會步廣州後麈,又舉例指上海亦以普通話教學,但上海話在上海沒有被滅絕,「無論官方壓力多大,當廣東話應用人數多的時候,自然有一種力量去抗拒官方。」

《San Po Yan Magazine 新報人》

新報人(SPY)是香港歷史最悠久的大學生實驗報紙,以實踐新聞自由為原則;體現不趨附商業利益,不附從政治功利,只為專業學習的存在價值。

留言

【繁簡廣普爭議】繁簡互換混淆 廣普差異理解費時

礦世奇珍頑石或能成翡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