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 · 搜尋
· · 英文版 · 訂閱

人物

新晉導演黃偉傑 用電影喚起社會關注

香港電影業萎縮,不少行內人北上拍片才能謀生。縱使市道低迷,仍有有志之士毅然投身電影業,《樹大招風》導演之一黃偉傑便是其中一位。畢業於香港樹仁學院新聞及傳播系,黃偉傑原本打算投身新聞行業,惟於有線電視新聞部工作期間,陡然發現記者工作並不適合自己。「我想說自己的故事。」這一句話,帶領黃由新聞走向電影,再由獨立電影走向商業片,一步一步開創屬於自己的導演路。

記者、攝影︰鍾妍 編輯︰姚慧儀

訪問當天,黃偉傑背著星球大戰印花背包到達,他坦言對電影的鍾愛由星球大戰開始,甚至連其作品《快門》結尾中,林繼昌終得到救贖,向年輕攝影師致謝的情節也是參考星球大戰。「我想說自己的故事,但新聞不容許有個人想法,即使拍攝紀錄片亦是為他人說故事。」黃偉傑毅然從記者轉到影視製作公司工作,並取得助學金到英國進修電影。回港後,初試啼聲的他憑執導《變臉》及《快門》兩部作品揚威海外,《變臉》更奪得第 31 屆 JVC 東京錄影作品節的優秀作品獎。而他在《快門》的出色表現更獲著名導演杜琪峯的青睞,邀請他成為其監製商業長片《樹大招風》三導之一。

於樹仁學院修讀電視製作的經驗,開啟了黃偉傑的電影夢。(受訪者提供)
於樹仁學院修讀電視製作的經驗,開啟了黃偉傑的電影夢。(受訪者提供)

憑獨立短片入行執導

黃偉傑認為拍攝獨立短片非難事,「提著相機,找一兩個朋友,有效收音,就已經能夠拍攝。器材相對以往簡單,重點是你願不願意嘗試。」以《變臉》為例,最初純粹有感而發,想拍攝一個有關人們迷失於扮演不同角色的故事,沒有甚麼預算。兩日時間內,沒有攝影師和打燈師,單靠自己拍攝便可完成。他稱享受當年拍攝時光,事隔多年,回憶往事,依然津津樂道。

遇杜 Sir 賞識 投身商業電影

黃偉傑以「神蹟」形容執導《樹大招風》的機會,「當時杜琪峯有概念拍攝商業長片,想找幾個「鮮浪潮」導演,剛巧我參賽那年是他負責評審,於是選了我與另外兩位導演。」能投身商業電影,黃偉傑笑言運氣的確不少,但從其堅定的眼神中,早已有一條目標明確的電影路。早於拍攝《快門》時,黃偉傑已特意加入不少商業場面及使用特技,希望吸引投資者,尋求商業機會,只是誰也沒想到電影大師杜琪峯竟會是他的伯樂。

踏入商業電影世界,黃偉傑坦言即使於短片界有一定成績,面對大師杜琪峯,自己仍屬「幼稚園低班」。他指兩位監製(杜琪峯、游乃海)要求非常高,單是30 分鐘的劇本就耗時 3 年半才完成,期間劇本不斷修改及重寫,「劇本寫了數月,又要重頭再寫,就像大廈建至 60 層時,一下子被推翻。」但黃偉傑沒有氣餒,笑言經歷 3 年,現時大概已升至「小學 1 年級」程度。

《快門》於「鮮浪潮 2010 — 國際短片展」的本地競賽部份奪得最佳攝影獎及於第十六屆香港獨立短片及錄像比賽奪得特別表揚獎。(受訪者提供)
《快門》於「鮮浪潮 2010 — 國際短片展」的本地競賽部份奪得最佳攝影獎及於第十六屆香港獨立短片及錄像比賽奪得特別表揚獎。(受訪者提供)

勿忘初心 探討社會議題

無奈商業電影有太多規範,既要符合大眾口味,又要通過內地審批,故事主題自由度不及獨立電影大。縱然黃偉傑難以控制題材,可是他拍片的初心未曾動搖 ── 以電影喚起社會問題。《變臉》以主角由起床一刻就戴起面具,在日常生活中不斷變換面具來迎合不同場合,最終卻未能找回原來的臉,從而表達現代人的人性。

黃偉傑認為導演應有自己的一把尺,絕不能為協助投資者賺錢而漠視電影的質素,「如要埋沒良心就只好放棄機會,我絕不會妥協。作為導演有責任思考如何打破投資者的看法,例如《十年》也可以有票房,令投資者願意放手讓導演嘗試更多不同題材。」

未來冀拍出個人商業片

香港電影業不斷萎縮,港產片數量每年不足 60 部,不過黃偉傑言談之間從未露出對電影失望之情,更沒想過放棄,反之對前路抱有希望,「近年新導演機會大幅增加,而且都有出色表現,如《衝鋒車》的劉浩良、《狂舞派》的黃修平等。雖然電影經費愈來愈少,但電影造成的影響力則愈來愈大。」黃偉傑冀盼《樹大招風》上映後能促成另一部電影的合作,由一人執導,拍出只屬於自己的商業電影。

香港有多個短片比賽供有志之士參與,一展所長。
香港有多個短片比賽供有志之士參與,一展所長。(攝影:鍾妍)

《San Po Yan Magazine 新報人》

新報人(SPY)是香港歷史最悠久的大學生實驗報紙,以實踐新聞自由為原則;體現不趨附商業利益,不附從政治功利,只為專業學習的存在價值。

留言

學額回撥存漏洞 窒礙院校發展

津貼教席二揀一 教育界難適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