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 · 搜尋
· · 英文版 · 訂閱

社政

借父投注戶口 中學生以賭「搵快錢」

賭博風氣出現年輕化跡象,根據香港青少年服務處上月發佈的調查,有四成半的學生曾參與賭博,而首次賭博的平均年齡只有8.1歲。有中學生以賭博代替兼職,更自豪於參與這項「策略性投資」。

眼前身穿校服且一臉稚氣的家明(化名)今年17歲,是應屆文憑試的中學生。年紀輕輕的他已接觸賭博1年,更指賭博是他人生的救贖,然而令他走上賭博的幕後推手卻是他的家人。家明生長於基層家庭,需做兼職維持生計,以減輕家庭負擔。他憶起去年曾任職快餐店,即使每天勤懇工作,每小時卻只賺得最低工資。他自覺收穫與付出不成正比,因此心有不甘,思前想後決定離職踏上「搵快錢」之路。
家明因害怕刑責不敢從事非法工作,眼見兄長賭博便靈機一觸,決定仿效兄長「賭波、賭馬及買六合彩」。他笑稱自己雖然未成年賭博,但不屬於犯法,皆因家人全力支持他賭博,並認為是自力更生的一種方法。家人不但給予金錢上的援助,父親更借出自己的投注戶口讓他進行投注。因此他認為自己原則上是替家人代買,屬灰色地帶。

投注額達數千 指「賭一日好過返一個月工」

當談及賭博時,家明的神情動態明顯較平常中學生老練。他指大部分朋友均有賭博的習慣,但他是賭得最「狠」的一個。他日均投注約200元,亦曾在足球及賽馬大賽舉行期間「由早賭到晚,由晚賭到朝」,投注額更多達數千元。他感謝賭博為他賺得不少零用錢,指「賭一日好過返一個月工啦」。他多次重申自己不是沉迷賭博,是策略性投資。他更立志未來會一直賭博,並鼓勵身邊朋友一起發財。
圖為家明過往一星期的六合彩投注彩票,投注額達840元。

學者︰「賭徒輸錢皆因贏錢起」

浸會大學體育學系副教授雷雄德博士認為中學生賭博成癮的心態是曾「僥倖贏錢」。即使他們「贏錢或輸錢」都會再次進行賭博,因他們深信自己最終會贏錢,「賭徒往往輸錢皆因贏錢起,因而持續進行賭博」。
雷雄德亦表示賭博有年輕化的趨勢並非新奇事物。他曾在2006年世界盃期間做過相關研究,當時有1成的中小學生表示會參與「賭波」,而年紀最小的更只有約10歲。他指出賭博成癮重要的因素是源於父母教育不足,「子女有樣學樣」,才會使青少年躡足賭博。他指政府雖有平和基金支援青少年防止他們賭博成癮,但作用始終有限。

兄長悔恨 盼弟滑鐵盧迷途知返

當初鼓勵家明賭博的兄長志暉(化名),看見家明沉迷賭博及扭曲的價值觀,不禁搖頭嘆息。志暉指,「是我害了他一生。他的性格好倔強,現在唯有寄望他滑鐵盧,才會令他放棄賭博」。
志暉認為社會存在的賭博風氣日益嚴重,年輕人提防毒品的意識足夠,例如政府經常有廣告宣示「say no to drugs(向毒品說不)」,但政府對社會上年輕人參與賭博的風氣卻顯得有力不從心。雖然志暉指自己對弟弟的現況是責無旁貸,但他仍希望學校及社會能宣揚更多反賭的信息,以拯救其他中學生,壓抑社會風氣。但是接受訪問之時,志暉仍不忘投注即時球賽。

社工:應進規管賭博遊戲程式

註冊社工文海生指,青少年賭博成癮會引致經濟困難,更會影響個人情緒、家庭和社交。他續指,現今是通訊設施發達的年代,青少年即使足不出戶亦可進行賭博或使用賭博遊戲的程式。由於能輕易地接觸賭博,從而令中學生或青少年在不經不覺間成癮。他建議政府應為賭博的遊戲程式作出進一步的規管及教育公眾賭博成癮的影響。

《San Po Yan Magazine 新報人》

新報人(SPY)是香港歷史最悠久的大學生實驗報紙,以實踐新聞自由為原則;體現不趨附商業利益,不附從政治功利,只為專業學習的存在價值。

留言

通達服務欠資助 致無障礙藝術「離地」

嚴格校規惹爭議 討論空間狹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