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 · 搜尋
· · 英文版 · 訂閱

瀑布游繩而下 挑戰大自然

天朗氣清的周末,一群追求刺激的峽谷挑戰愛好者在瀑布前游繩而下,一邊踏着山崖慢慢步下,一邊俯瞰山下的風景,讓冰涼的水沖擦全身,清涼透心。峽谷挑戰(溪降)指在溪澗瀑布中進行的游繩活動,以下攀、滑行、沿繩下降、瀑降、跳潭等方法從瀑布由上而下滑降。香港峽谷挑戰協會教練 Dig 指,峽谷挑戰近年逐漸普及,愈來愈多攀岩者接觸這項運動,而且不少家長會帶子女參加,挑戰膽量。惟峽谷挑戰在香港並未有完善教練牌照資格制度,加上政府缺乏監管,參加者需自行承擔風險。
採訪當日,香港攀岩歷奇教練 Gordon 和 Ada 帶領參加者走過馬鞍山的山路,來到馬大石澗進行溪降活動,「這裡的溪澗相對不太陡峭,撤退路線較多,適合初學者。」從8米高的瀑布頂端鳥瞰而下,實在令人膽顫心驚。要放膽游繩而下,對參加者而言確是一大挑戰。溪降沿途會遭急流拍打,渾身濕透,考驗參加者的平衡力、膽量和運動能力。

溪澗危機處處 小心樂極生悲

嘗試峽谷挑戰必須有專業攀岩教練的協助及指導。出發前,教練 Gordon 先教參加者穿上裝備,包括頭盔、潛水衣、安全帶、防滑行澗鞋等,並講解如何使用繩索及下降器。教練 Ada 指,除非患有心臟病、骨折、哮喘等,否則大部份人都適宜玩溪降,「曾有參加者有習慣性脫臼,但出發前未有向我們說明,結果溪降時脫臼,只能即時為他急救。」浸會大學體育學系副教授雷雄德博士指,溪降的危險性受多種因素影響,如溪降者體能、協調力、器材、環境等,如天氣惡劣導致水流流速提高則風險相對較大。參加者須自行承擔風險,並於出發前簽署免責條款。
出發前,教練向參加者講解溪降時所用的繩索和下降器的用法。
教練 Gordon 於出發前先向參加者講解整日行程,以及注意事項。
峽谷挑戰與一般攀石活動中游繩的分別是於溪澗瀑布中進行,由於石面濕滑,容易步履不穩,故必須穿著防滑行澗鞋,而且行澗不時涉及跳耀、攀爬樹枝、石頭等,所需的體能較多。正式溪降前,教練會帶領參加者在鈄坡練習游繩的正確姿勢,在瀑布的頂端繫上繩索及鐵扣,確保參加者的安全。跳潭參加者從陡峭石壁一躍而下,教練 Gordon 會先了解潭底水位深淺,並指導參加者正確姿勢及位置,「潭底水深3米至6米,滿佈大小石頭,若稍有偏差或姿勢不正確,頭撞大石隨時發生意外。」第二次玩峽谷挑戰的 Pat 熱愛水上運動,「教練提供足夠的安全裝備,所以不擔心危險問題,反而刺激感十足。」
有十多年爬澗經驗的香港峽谷挑戰協會教練 Dig 指,峽谷挑戰的危險性在於石澗旁有溪流、瀑布、青苔等,行澗者一不留神容易滑倒受傷或因撞向石頭而擦傷手腳,加上洪水暴發往往始料不及,他曾見過水位於短短十分鐘內上升十多呎,須立刻離開。他又指,溪澗變化大,若跳潭前不檢查清楚潭底是否有異物,容易撞向岩石導致意外。因此,他提醒參加者須做足安全裝備,如穿著助浮衣,保障自身安全。記者發現,部份石澗位於電話訊號接收程度較差的位置,如不幸迷路或遇上意外,難向外界求救。
部份路段需涉水而行,教練會先視察水位深度再帶領前往。
教練安排參加者在較淺水地方練習游繩技巧,確保大定掌握後再到瀑布進行溪降。

政府未監管 欠完善教練牌照資格

擁有美國峽谷挑戰學院峽谷挑戰教練資格的 Dig 指峽谷挑戰在美國、歐洲等地早已流行多年,在2012年才將這項運動引入香港,並成立協會以推廣峽谷體驗和安全技術,惟運動目前在香港仍屬發展階段。「世界各地相關組織有不同峽谷挑戰資格,而香港目前並沒有專屬的教練制度,例如攀岩教練資格,康樂緣繩下降資格等。正如歷奇運動般亦沒有統一制度,只是中國香港挑戰網陣協會歷奇資格已發展十多年,才漸漸建立了認受性。」他解釋,峽谷挑戰不如運動攀登或冰雪攀登般為香港奧委會承認的運動項目,故不受政府監管,但他認為峽谷挑戰樂趣在於如何利用沿繩下降技術作下降並從中體驗團隊合作精神,難以互相比較甚至成為一項正式比賽項目。他相信,若政府能作出監管,對行業從業員是多一種保障。
瀑布從懸崖直瀉而下,溪降者需沿石崖游繩而下,考驗膽量和平衡力。

《San Po Yan Magazine 新報人》

新報人(SPY)是香港歷史最悠久的大學生實驗報紙,以實踐新聞自由為原則;體現不趨附商業利益,不附從政治功利,只為專業學習的存在價值。

留言

電工牌難申請欠監管 工人無牌照開工

元朗自然保育區遭倒泥 政府執管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