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 · 搜尋
· · 英文版 · 訂閱

拼貼香港點滴 紙膠帶設計師梁家琪

紙膠帶對很多人而言可能僅僅是文具或裝飾品,但對梁家琪(Kay)來說這是一份工作,亦是展現香港特色的方式。3 年前的一次台灣旅行,Kay初次接觸紙膠帶,從此她開始收集紙膠帶,更觸動創作了一系列以香港特色為主題的紙膠帶,每卷色彩奪目的紙膠帶都承載著 Kay 的用心,不但是裝飾良品,更是她對本地文化的珍愛之情。
Kay 會把紙膠帶貼在手帳上,並畫上不同的 圖案裝飾。當手帳寫滿後。會放到店裏,和客 人分享創作點滴。
訪問開始前,Kay 急不及待地向記者展示自己墨綠色的皮革手帳,裡頭貼滿了各式港式紙膠帶,當中不乏令人會心微笑的字句,如「有水過水冇水散水」、「早買早享受」、「人情還人情數目要分明」等。Kay 指初接觸紙膠帶時,從沒想到原來貼紙可以變成一卷膠紙,「明明只是一卷膠帶卻有不同的圖案,可以撕下來又可以寫字。」她笑言紙膠帶是一個「無窮無盡的黑洞」,「因為每天都有新款式推出,所以經常讓她「大出血」。

無設計經驗 憑熱誠邊做邊學

與現時的收藏相比,她笑指自己的第一卷紙膠帶只是膠帶中的基礎款式,卻令 Kay 踏進紙膠帶的世界,更促使她創立「其一文創」。她解釋品牌名稱中的「一」有簡單生活的含意,她指「因為沒有東西比『一』更簡單」,「不只是我,很多香港人上班都太辛苦,生活太緊張。」
Kay 認為使用紙膠帶作裝飾和設計時,可令自己感到放鬆,並在裝飾的 過程中抒發負面情緒,有一種被「治癒」的感覺。
看着一卷卷設計精美的紙膠帶,難以想到原來 Kay 是理科出身,並沒有任何設計或美術經驗。她指過去市場策劃的工作經歷,令她學到如何使用設計軟件和生產流程,「雖然沒有設計師這麼專業,但設計紙膠帶是足夠,同時自己會邊做邊學。」Kay 笑言,「現在只要聽到客人在門口指著說『這卷膠帶好看』已經很開心。」
從辭去穩定的工作,到自己開店,Kay 解釋是因為市場策劃工作辛苦、工時長,而且當了媽媽後,希望能有更彈性的工作時間。離開熟悉的工作需要很大的勇氣,Kay 慶幸得到家人的支持,「(家人)認為我長大了,可以計劃自己想走的路,而且他們會幫忙照顧小孩,令我可以放心做想做的事。」即使離開舒適圈會令人不安,但對她而言是值得的。

以紙膠帶記錄香港點滴

Kay 的創作靈感多來自日常生活,如天氣報告、港鐵站站名或港式俚語等。
「其一文創」品牌的紙膠帶有約 40 款,設計靈感多來自小時候的生活和日常瑣事,「我小時候很喜歡看報紙廣告,所以便拿 70、80 年代有趣的報紙廣告做題材,如『麗的呼聲中文電視台』和『川貝枇杷露』廣告。」一卷印上報紙內容的「舊報」紙膠帶因而誕生。觀察力強的她亦喜歡以紙膠帶展示她眼中的香港。Kay 指不少人習慣在路上聽音樂、看電話,忽略了身邊發生的事物,「走到街上,只要不戴耳機,多聽聽身邊人的說話已經可以成為創作題材。」店內其中一款名為「廣東話——日常」的紙膠帶,便記錄了港人生活中常說的俗語,如「今次真係唔發火你當我病貓?」、「吊頸都要透下氣㗎!」等等。
Kay 的第一個紙膠帶設計名為「落單」。然而,市面上早有由港、台品牌生產的茶餐廳主題紙膠帶,因此她決定自己的紙膠帶不單要介紹茶餐廳的食物,更加入伙記落單時用的術語,「我會去舊式冰室,看伙記落單後寫在收據上的字,或是聽他們對廚房喊的術語以取材。」
除了各種文化之外,對 Kay 而言在香港最重要的就是家人。家人不只在背後默默支持 Kay,更向她提供不少建議。一款名為「阿媽話」的紙膠帶正是受家人啟發而設計的。紙膠帶上一個造型可愛的媽媽說出了不少大家熟悉的句子,例如「飲湯啦」、「著多件衫呀」和「食生果啦」。

本土特色引共鳴

Kay 直言剛開店時因要確保歡迎程度和銷售量,膠帶主題需符合大眾興趣。
早於「其一文創」開業時,Kay 已有自行生產紙膠帶的想法。開業初期,「其一文創」只是一間普通的文具雜貨店,店內售賣中、日、台紙膠帶,甚至其他香港品牌的紙膠帶,卻獨欠可以表達 Kay 對本地文化看法的紙膠帶。「一方面我期望可有屬於自己品牌的東西,另一方面我想以紙膠帶向人展示我眼中的香港,茶餐廳文化、鄰里關係等,對我而言都是很珍貴的本土特色,所以我想把它們放到紙膠帶上。」
相比有名的日、台紙膠帶,香港生產的紙膠帶在市場上仍屬少數,但 Kay 認為港式紙膠帶較易令港人產生共鳴。其中一款紙膠帶「打工仔」印上了上班族工作時會遇到的窘境,「有朋友說他們會把『打工仔』貼在公司電腦上,當他們感到工作辛苦時,只要看一看『打工仔』上的字句就會開心點!」Kay 提到其作品有港人捧場外,亦吸引了不少外國遊客,「因為香港和日本的飲食文化相似,所以日本人都很喜歡繪畫了不同蛋料理的「蛋」系列紙膠帶。」Kay 指可以透過自己的作品和其他人作文化交流對她而言是意外收穫。

《San Po Yan Magazine 新報人》

新報人(SPY)是香港歷史最悠久的大學生實驗報紙,以實踐新聞自由為原則;體現不趨附商業利益,不附從政治功利,只為專業學習的存在價值。

留言

美麗動人 只需一「線」──古法線面

紓緩治療缺資源 港談「好死」成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