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 · 搜尋
· · 英文版 · 訂閱

動物化身老師 教導生命意義

近年香港社會大眾越來越關注動物權益議題,有學校選擇在校園裏飼養寵物,讓學生藉著觀察和近距離接觸小動物,了解生命的價值。不過,有動物保護界人士認為以「動物教師」的形式推行生命教育,較在校園飼養寵物更為合適。

動物融入校園 教學生愛惜生命

香港非牟利獸醫診所主席麥志豪認為現時生命教育中缺乏保障動物權益的部份,市民缺乏尊重其他生命的意識,會為了保持生活環境衛生而驅趕家園或學校附近出沒的動物,甚至認為流浪貓狗造成噪音滋擾而虐打牠們。

為加強生命教育,靈糧堂秀德幼稚園於去年2月從香港兩棲及爬蟲協會領養了一隻蜥蜴,讓學生更切身體會生命的價值和培養責任心。家長和學生均反應熱烈,並將牠命名為「骰仔」。

「骰仔」平日主要由校巴司機林耀光負責照顧。

該幼稚園主任伍詠詩指,學生會透過自身對環境或事物的觀察去探索生命奧妙,並學會珍惜其他動物的生命,「小朋友的學習能力很高,透過觀察及模仿老師和校工對「骰仔」的悉心照顧,他們會從中了解與小動物相處的正確方式。」

校內養寵物困難多 無法長期照顧

鰂魚涌小學曾設有「動物園」,在水池和魚缸飼養魚、烏龜和青蛙,更在大樹上裝設鳥箱,還在課室或走廊安放飼養了兔子及天笠鼠的籠子。無奈,學校飼養的兔子和天笠鼠體型日漸變大,已超出小學生能夠控制的範圍。副校長Sue Yee慨嘆「當小動物越長越大,就會變得難以控制。」加上老師的教務工作繁重,難以兼顧監察學生照顧動物的工作。遇上學校長假時,學校亦難以安排學生將動物帶回家暫住及照顧,附合衛生署對學校保障學生安全和保持環境衛生的要求。因此學校決定於2015年關閉動物園,只留下一些魚蝦,其餘的則讓學生們領養。學校亦由「動物園」改為邀請老師帶寵物,例如蛇或蜘蛛,到學校進行生命教育。

鰂魚涌小學副校長Sue Yee分享由設立到關閉校內動物園的點滴。 

「校園寵物」備受爭議 動保界倡「動物教師」

過往香港亦有學校因不妥當照顧校園寵物,而引來動物保護界人士的批評。去年6月,沙田第一城呂明才小學被發現以不正確方式飼養兔子,受到愛護動物協會警告。麥志豪認為只要學校選擇領養寵物而非從寵物店購買私人繁殖的寵物就不是一件壞事,但與其將動物當成教學工具,學校更應以「動物教師」的方式實踐生命教育。

殘缺動物當教師 勾學生良知

麥志豪曾帶著從私人養殖場救回的小動物,以「動物教師」身份到訪約120間中小學舉辦生命教育講座,向學生分享牠們受虐的故事。動物教師以小動物殘缺的肢體,向學生揭示社會對動物造成的傷害。一些三腳貓狗,或者瞎了眼睛、滿身傷疤的小動物都能夠輕易地為學生帶來視覺震撼,勾起他們的同情心和良知。

然而,並非所有人都能輕易接受與殘缺的動物互動,麥志豪亦曾遇上學校家長的反對,「有一次我安排某間英文學校的學生與動物教師交流,學校事先安排家長簽署同意書,結果禮堂內原有約四百名學生,最後只剩下二十多人能夠留下撫摸貓貓。」

獸醫:課程應增動物權益內容

除動物教師,麥志豪更會帶領學生到舊區或郊外考察流浪貓狗的生活狀況,審視社會上仍有很多人殘忍和不公地對待動物,讓學生反思什麼是尊重和愛惜生命。他建議教育局在通識教育科中加入有關動物權益的必修單元,教導中學生更多動物的習性和權利,讓學生意識到日常生活中應與其他小動物共存。

香港非牟利獸醫診所主席麥志豪分享多年來拯救街頭被虐動物的經驗。

《San Po Yan Magazine 新報人》

新報人(SPY)是香港歷史最悠久的大學生實驗報紙,以實踐新聞自由為原則;體現不趨附商業利益,不附從政治功利,只為專業學習的存在價值。

留言

缺乏條例監管 寮屋消防靠自發

【囍帖 · 棚仔 殊途同歸?】有聚有散 紙商與布販的農曆新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