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 · 搜尋
· · 英文版 · 訂閱

武術改革盼傳後世 新舊兩派各有方法

武術源遠流長,傳統武術依靠一代宗師的弟子代代相傳,而內地將傳統武術整合並編制出競賽武術,且在八十年代積極推廣而漸於香港盛行。傳統武術 致力保留原創動作及文化意涵,新派武術 則以體育運動的方式廣泛流傳。為迎合現代人的需要,兩派武術均在教育方式上作出了改革,但仍然在收生及推廣上遇到種種困難,阻礙發展步伐。

傳統武術嚴選弟子 新派武術集體授課

#李燦窩 師傅是 #黃飛鴻 夫人 #莫桂蘭 嫡傳,擁有 80 多位入室弟子。弟子有別於普通學員,需要經過拜師儀式「斟茶」入門。在傳統意義上,弟子與師父(入門後改稱「師傅」為「師父」)的關係如同父子,更有著承傳武術的 意義和責任,因此李師傅對於弟子功夫的準確度非常執著。「例如我們說『橋手』,十二支橋,黃飛鴻的功夫是由十二支橋組成,『沉踭對膊是真言』這樣。若隨隨便便的話,就會失了原來創作者傳下來的武術。」
李燦窩師傅稱,新派武術的興起令傳統武術式微,忽略傳統價值。
另一邊廂,新派武術多以興趣班形式授課,來港教授新派武術十多年的 #陳福銘 教練現時一共教授三班集體班,每班約有三十名學生。陳教練坦言興趣班人數過多導致教練無法因應學員需要提供個別照顧,還要避免以嚴厲的方式教育學生以免他們因而放棄習武。教練因此權威大減,甚至出現學生「指點」老師的情況。陳無奈道「現在的小朋友都是『少爺仔』,你說一句,他便反駁很多句。所以教集體班時,教練只能盡量遷就學生、家長。」
新派武術除追求動作準確,亦講求可觀性。圖為陳福銘教練的學生何昆晉演示競賽刀術動作。 

兩派學生習武態度有別

面對收生問題,陳教練無奈道,大部分集體班學生都由家長代為報名,習武的動機都非常現實,很少是出於個人興趣。「現在很多學校都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課外活動,學生來習武多是為了滿足學校要求。」他憶述在內地習武時,徒弟除了要照顧師傅的日常起居,更要在師傅起床前自發完成拉筋、倒立等熱身練習。相比之下,興趣班學生的態度顯得較為懶散。
有別於新派武術班,不少李師傅的學員都是主動致電查詢課程內容。李師傅指「打電話查詢的有很多,但只有一兩個會親身出現。」由於學員的性格和品德是李師傅收生的首要條件,故武術班的學習風氣良好,學員上課時會互相指導,更會指正彼此的行為舉止。一些學員更曾明言希望透過習武保留傳統武術,令李師傅感到欣慰。

新舊武術改革 迎合現代人需要

香港人追求好玩、快捷、多樣化,所以很多學生上武術班都想多學幾個武術套路,卻忽視了基本功,急於求成。故李師傅和陳教練均在教學模式上作出改變,以迎合現代人的需要。陳福銘教練苦笑道「如果練足一年都只是那兩個套路,我想應該只會剩下兩個學生。」他應家長和學生的需求,將新派武術興趣班的課程編排和要求簡化,令興趣班成為了 「速成班」,「但正常情況下,學生要將一個武術套路練好, 快的需三年,慢則要五年,才能參與公開比賽。」
李燦窩師傅認為傳統有保留的需要,但保留當中亦需變化,不能一成不變。因此,李師傅於七十年代為傳統洪拳編制了兩套初階拳法,又將招式「拆件」,以便學員吸收。就以「工字伏虎拳」及「虎鶴雙形拳」為例,李師傅指出兩套拳以前屬於基本功訓練,但由於現代人疏於鍛鍊基本功,肌肉力度大為減弱,便設計了「千字掌」及「現龍拳」作為兩套拳的初階拳法,吸引學員學習。新舊兩派都為跟隨時代步伐而作出改變,傳統武術改變以配合學員程度,惟新派改變只為迎合學員需求。
陳福銘教練認為武術訓練枯燥乏味,因此學生的興趣和恆心十分重要。 

學員少推廣難 武術發展前景暗淡

要學好武術,兩位師傅都以一個字概括:「練」。不 過由於學員忙於應付學業,無暇練武,甚至要放棄習武。 何昆晉是陳教練私人「拔尖」班的學生,他憶述數年前陳教練一班的學生數量足以「逼爆」兩個籃球場,現在卻愈見減少。李師傅認為由於學制改革,不少學員需要花大量時間在補習和其他興趣班之上,令學武術的人大大減少。陳亦指,有些學生因學業或家庭問題曾中途放棄習武,即使後來重新學習,那種專心、協調和力量始終不及從小學起的人。
李燦窩師傅形容傳統武術在香港推廣的工作十分被動。他曾於社區中心開設講座推廣傳統武術,但因租用場地需要抽籤及排隊輪候,故往後數次申請都未能成事。 現今社會難以單靠傳授武術維生,不少傳統武館因租金高昂而相繼倒閉,李師傅亦慨嘆開武術班賺來的費用足以繳付三分一租金已心滿意足。
陳福銘教練的學生梁焯然認為,推廣武術運動,首要是場地設施。

《San Po Yan Magazine 新報人》

新報人(SPY)是香港歷史最悠久的大學生實驗報紙,以實踐新聞自由為原則;體現不趨附商業利益,不附從政治功利,只為專業學習的存在價值。

留言

頭頂上的鳳凰 婚禮中的配角

AR、VR日漸普及 虛擬技術應用廣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