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 · 搜尋
· · 英文版 · 訂閱

本土字體成抗爭平台 設計師盼引港人思考

自雨傘運動後,近年本土字體發展有如雨後春筍,由當日的「我要真普選」橫額到中港足球大戰的「香港勁揪」打氣旗,再到去年開放下載的「#自由香港楷書」。有造字者更決意不考慮商業用途,憑熱誠創作出兩套實際可用的電腦字體。「本土字」除了能傳承本土文化,創作者更冀能引起社會對教育和本港前途的思考。

香港人造香港字 力保本土字體

梁敬文任職的林植宣博士老人服務中心推動「世代團結,長幼共融」,造字計畫是資訊科技方向的其中一個項目。
「我都有兒女的,要教小朋友寫字」,「#香港人造香港字」計劃發起人 #梁敬文 談到小學生學習寫字,但被老師更正後父母卻不得其解的情況時,透露出自己對這種教育矛盾的不忿。原來教育局於2007年重新編訂《香港常用字字形表》來統一中小學生的中文字,但這套規範只能在網上查閱,不能由一般電腦字體顯示。梁敬文表示曾經有母親向他求助,他亦曾聽過中文老師需要用塗改液修改試卷再逐張複印的事情。身兼社工和父親的他因而意識到這個教育上的矛盾現象,「這個問題不單影響教學,更涉及文化傳承及教育的問題。」眼見政府三十多年來都沒有推出一套合符標準的香港楷體輸入法,他毅然組織一眾老人,並聯同年輕人合作「造字」,實行「自己問題自己解決」。
梁敬文深信一個字的寫法能夠體現文化和上一輩的智慧,他以「學」字為例,稍微更改筆順能讓字體更美觀:老師會教導學生先寫中間部份再寫兩側,以平衡字體結構。而「自由香港楷書」以《香港常用字字形表》為標準造字,中間不少字體修訂成香港人慣用的寫法,例如把「房」字中「戶」改作「户」。「香港人就是這麼寫字。」梁敬文對於有人質疑這些字型,他反問:「為何30年以來沒有人、沒有教師去挑戰這些字體的寫法?」他認為「自由香港楷書」能夠代表本土字體,亦能令社會反思應該如何把文字智慧傳承至下一代。
梁敬文表示香港地區「戶」部慣常寫法上應為「户」。

發揮本土精神 借字抒發不滿

有別於「自由香港楷書」,「#勁揪體」每一個字的誕生都由 Kit Man一紙一筆設計。在反國教運動後,他深覺社會變得荒謬,因而開始以漫畫控訴社會,並借此向公眾解釋社會事件。雨傘運動期間,他於設計橫幅時赫然發現,字體是另一種能快速表達自己看法的方式,因而生起設計「勁揪體」以表達想法的念頭。眾籌成功後,「勁揪體」的設計也成為了他維生的工作。
受日本書道影響,「勁揪體」是一種書法類的字體,字體同時歪歪斜斜,粗細夾雜,Kit Man自嘲字如其人,不喜歡規矩但又有堅持。為了使字體能夠拼合達至實際可用,設計時需要將部分筆畫收斂,但Kit Man不斷提醒自己,不能為了拼字而折衷讓字體變得中正,否則便不是「勁揪體」了。他指,「勁揪體」的創作並非無中生有,而是源自社會對他的影響,「我沒有就單一事件或情緒賦予字體特色,但當大家看到我的字體會把它和社會氛圍聯繫起來時,這亦是我設計字體的原意之一。」
Kit Man表示編寫「勁揪體」拼字程式需要調整過於歪斜和延伸的筆畫,同時避免字體變得太中正。 

字體化身理念 冀港人思考更多

雖然這兩個造字計劃的理念、方法不同,但造字計劃本身都傳達著造字者對社會的想法。「自由香港楷書」推出後頗受歡迎,有社福機構用作出版物字體,有市民用來設計電子揮春,亦有家長將它做成「字卡」教小朋友認字。梁敬文說,原因很簡單,「這是一個身分認同的問題,我們終於可以使用一套屬於香港的電腦字體。」梁相信「香港人造香港字」計劃是一個文化運動,能讓港人思考如何傳承本土文化,「當30年前的研究變成電腦字體,那再過30年香港的字體又會怎麼樣?這應該留給香港人自己思考。」
而Kit Man希望通過「勁揪體」的出現,讓社會看到更多樣化的字體,從而帶起審美風氣。即使面對批評聲音,亦無阻他創作字體的心,「雨傘運動後,很多人忘記了原本想要爭取的東西,即使我被批評消費社會事件,但我會堅持以創作帶出社會問題,喚起港人反思。」
Kit Man在製作「蟲」字時覺得疲勞,因此在休息時隨意設計字體,最後更加上一隻蟑螂,把文字變成一幅畫作。(受訪者提供)

《San Po Yan Magazine 新報人》

新報人(SPY)是香港歷史最悠久的大學生實驗報紙,以實踐新聞自由為原則;體現不趨附商業利益,不附從政治功利,只為專業學習的存在價值。

留言

AR、VR日漸普及 虛擬技術應用廣泛

出租情人遊走靈慾邊緣 徘徊法律灰色地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