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 · 搜尋
· · 英文版 · 訂閱

港人維修欠門路 推廣維修靠民間

處於拋棄式消費的年代,維修已不再是港人處理壞電器的首選,維修費用高、欠缺維修平台等因素亦令市民「寧買新,不修舊」。香港現時並無任何政策鼓勵市民維修,有環保組織認為政府發展緩慢,提倡從民間入手推動維修風氣,盼民眾能藉參與維修活動建立「修理舊物、廢物利用」的心態。

原廠收費高 市民寧買不修

消費者委員會於 2016 年共收到 2,383 宗有關維修及保養的投訴,主要涉及維修費用的爭拗及維修成效等問題。以 2013 年的個案為例,有消費者將手機送修 4 次均未能解決故障問題,亦有投訴指維修人員草率判斷手機故障成因,僅建議顧客以近 2,000 元的高價更換手機底板以解決問題,被指有誤導之嫌。大學生蘇嘉苑於 3 年間因電話損壞更換手機 4 次。她曾就其中兩部壞機向三星維修中心查詢,報價分別為 1,300 元及 1,600元,價格超過電話售價一半。「一千元以上已能買到一部性能相近的電話。更重要是電話經維修後,裏面的資料和記憶會被清洗,永不修復。」故她當時未有進行維修。蘇又提到,職員解釋後才得知即使產品仍處於保用期,亦只能減免約百多元的檢查費,更換電子零件等費用仍需由用家支付。惟她表示不會考慮坊間的維修店,「覺得街外維修店不可靠,擔憂會被更換質量較差的零件。」
坊間有不少店舖提供電子產品維修服務,但本港仍未有集中維修資源的平台。
綠色和平項目主任鄧敏琳認為,現時社區欠缺集中維修資源的平台,市民除了難以接觸維修門路外,亦擔憂坊間維修師傅的誠信,令市民對維修卻步。她又指出價格下降令市民維修意欲進一步減低,「因產品的價格便宜,質素亦同時下降,令我們寧願選擇買一件新產品。」

試行維修咖啡室 反應不俗冀再辦

近年外國興起維修咖啡室(Repair Café),是由一位荷蘭記者推動的民間概念。目標為設立一個舒適的交流平台為民眾提供免費維修服務及教授維修技巧的平台,以喚起市民惜物心態。該概念於 8 年間已在 1100 個地點推行,包括德國、日本等。
綠色和平於去年曾舉辦pop-up式的維修咖啡室,為市民提供維修舊物及學習維修技能的交流平台。(受訪者提供)
綠色和平項目主任鄧敏琳對政府推行環保政策進度緩慢感到無奈。(受訪者提供)

香港現時雖未有正式店舖,但去年綠色和平曾於大埔舉辦了短期的維修咖啡室。活動當天有 3 位維修師傅在場為市民提供免費修理服務,範疇包括小型電器、單車、拉鍊、電線和雨傘。市民只需帶同損壞的物件到場參與,亦可即席學習衣物縫補、拉鍊修理等技巧。

鄧敏琳指有不少市民經由社交平台表示支持並期待同類型活動再次舉辦,反映民間存在需求。她認為該次活動是帶起維修風氣的好開始。鄧認為維修咖啡室屬民間概念,加上推廣維修風氣不能單靠政府施政,若要長久發展,需要有民間力量自發組織推動。

瑞典維修可減稅 港府欠支援

瑞典政府於去年九月為鼓勵市民維修家品推出新法:若市民將雪櫃、洗衣機及空調等家庭電器送修,一半的維修費可從薪俸稅中抵銷;維修單車、衣服和鞋則可將當中產生的消費稅從 25% 下調至 12%。雖然香港現時仍未有任何政策鼓勵市民維修電器,但鄧敏琳認為因香港稅務制度與瑞典有異,較難參考瑞典做法。

政策推行緩慢 倡由民間推建議

環境保護署曾推行「綠色家電環保園」項目回收舊家電。該項目於 2010 年至 2015 年間共收集到 1600公噸的廢電器,均可重用或循環再造,當中有約 25000件電器經修復後轉贈予有需要的家庭,可見被棄置的廢電器中仍有很大的維修空間。
上年 3 月立法會三讀通過《2015 年促進循環再造及妥善處置(電氣設備及電子設備)(修訂)條例草案》,環保署現正就落實「廢電器電子產品強制性生產者責任計劃」進行籌備工作,研究要求製造商、進口商、 批發商、零售商和消費者分擔回收、循環再造、處理和棄置廢棄產品的責任。惟鄧敏琳指出相關計劃已討論接近10 年,對政府推動環保政策速度緩慢感到無奈。故她建議先由民間做起,藉此帶動社會討論,再向政府作出建議。

 

《San Po Yan Magazine 新報人》

新報人(SPY)是香港歷史最悠久的大學生實驗報紙,以實踐新聞自由為原則;體現不趨附商業利益,不附從政治功利,只為專業學習的存在價值。

留言

生涯規劃換湯不換藥 偏重升學就業

特首選戰在即 形象工程成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