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 · 搜尋
· · 英文版 · 訂閱

運作10年放9億 資優教育成效低欠系統

政府上年度通過撥款 8 億成立「資優教育基金」,以支持香港資優教育學苑 (資優學苑)營運,主要為 10 至 18 歲的資優生提供培訓課程。有學生家長反映學苑課程設計較分散未有選擇資優學苑,反選其他資優課程。現時的資優課程的收生方法,更有機會令資優生未能被發掘,失去適當的支援。

政府 10 年前後投 9 億

2006 年施政報告中公布成立香港資優教育學苑, 由政府撥款一億,再加上私人捐款,為香港所有年齡介乎 10 至 18 歲的資優生、教師及家長提供資訊和支援。 而 2016 年的施政報告中公布成立「資優教育基金」, 投放 8 億作香港資優教育學苑的營運及加強校本資優教育的發展資金。
為加強培育資優生,立法會財務委員會於去年通過撥款8億港元予政府成立「資優教育基金」,繼續營運資優教育學苑。

資優教育非拔尖 院長:因材施教

香港資優教育學苑院長吳大琪表示,香港資優教育發展並不理想,大眾對資優教育的概念仍存有誤解,「去年到立法會時,仍有議員以為資優教育是教育成績優異的學生,不明白背後是因材施教的理念。」香港科技大學資優教育發展中心總監周敬流亦指,資優生即使在某方面具極高天賦,亦可能在其他方面表現較遜色,「當藝術表現出眾時,可能英文會比較不滯」。資優教育不僅要幫助學生儘量發揮長處,亦要協助他們改善不足之處。
根據 1990 年教育統籌委員會(教統會)發表的報告書,資優生的定義指在一或多方面有突出成就便屬資優兒童。現時官方並沒有就資優生數目作出正式統計,但教統會以 2% 的天才學生流行比率作推算,估計香港 6 至 18 歲的兒童中,約有 2 萬人屬資優生。

欠有系統課程設計 難吸引資優生

去年資優學苑有近 8000 名學生會員,活躍參與者只佔約半。香港資優兒童家長會秘書許其樂指,在兒子九歲時發現他是資優兒童,為其報讀資優學苑及科大資優教育發展中心的課程後,發現前者課程設計較分散, 後者則較連貫亦較有挑戰性,課堂模式亦與大學相近。 其兒子因而對科大的課程較感興趣,最後選擇了只參與科大的課程。
香港資優教育學苑院長吳大琪認同學苑課程散亂。
吳大琪承認學苑的活躍會員不多,原因之一是學苑欠缺有系統的課程架構。他解釋,現時學苑一年大約提供二百多個課程,導師的合約卻是一年制,即學苑必須逐年找導師簽約,難以組織有系統的課程架構,「每年報課程都要看情況而定,對學生而言並非好的學習結構。」香港城市大學數學系教授韓耀宗身兼香港資優兒童家長會、香港資優教育學苑及教育局資優教育組顧問,他認為本港資優教育欠缺完整培訓計劃,未能有效發揮資優生的才能,建議集合能力相近的學生,予以程度相符的集中培訓。他解釋,資優生之間亦有能力差距, 現時的課程設計未必適合所有程度的學生,認為美國的培訓方法最有效,「讓資優生每年寒假、暑假到大學上 課,由教授刺激他們(的想法)。」
香港城市大學數學系教授韓耀宗認為本港的資優生被視為有問題,得不到合適的學習機會,情況十分悲哀。

教師錯判學生 「資優生」變「績優生」

現時大部分資優課程均以學校提名作主要收生途徑,惟教育局沒有硬性規定在職教師必須接受資優教育的培訓,只提供相關課程予他們自行選擇報讀。韓耀宗認為在職教師培訓不足,很多甚至不知道何謂資優生。他強調,判斷兒童是否屬資優與考試成績高低沒有必然關係,一般學校傾向提名「績優生」(成績優異的學生),但學校本身已給予他們大量資源及發展機會,反而應投放更多資源予具特殊學習需要的雙重特殊資優生。吳大琪亦認為前線教師培訓不足,使部份資優生被剔出提名名單,無法接受適當教育。「最理想是轉為硬性規定,令教師正視資優教育是教育中的一部分,而非可有可無的東西。」
不過周敬流則不認同教師無法分辨資優生的說法, 認為因資源所限,教師要顧及課堂內大部分學生,未能兼顧資優生需要。他稱,規定校內部份教師接受資優教育培訓並非最有效的方法,因每個資優生的情況均不盡相同,建議應聚集情況相似的學生,一併交由專家教育。 記者曾向教育局查詢本港教師的相關培訓情況,惟在截稿前未收到回覆。
香港科技大學資優教育發展中心總監周敬流批評現時的教育制度以「工廠模式」培育學生,只求以最低成本令所有學生達標。

《San Po Yan Magazine 新報人》

新報人(SPY)是香港歷史最悠久的大學生實驗報紙,以實踐新聞自由為原則;體現不趨附商業利益,不附從政治功利,只為專業學習的存在價值。

留言

同性戀內容惹爭議 及早建立兒童性觀念

歷烈火超生死 瓷相留容更留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