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 · 搜尋
· · 英文版 · 訂閱

膠片招牌歷久不衰 手造顯特色

香港的招牌聞名全球。招牌製法多樣,霓虹字、鑿字及金漆字等等。當中膠片招牌亦是當中一員。五、六十年代本地生產亞加力膠,膠片招牌逐漸普及,直至現在仍受大眾廣泛使用。科技發展令不少工序漸趨機械自動化,但手製招牌特色,無法被取代。

膠片豐儉由人 歷久不衰

招牌有不同的種類,如霓虹、鑿字等,當中只有膠片招牌歷久不衰。耀華膠片李健明指,暫時未有其他招牌做法能取代膠片,「霓虹招牌的消失是因為LED燈能將其完全取代,但膠片仍有它的存在價值。」膠片招牌的多樣性亦令膠片更優勝,李指膠片大少可自由調整,款式亦相當廣泛,「膠片招牌不只適合高貴場合或店舖的金漆招牌,莊重如診所亦可,平凡如街市亦可。製作膠片的經費可多可少,豐儉由人。」
人手製作招牌時,招牌師傅需先請人請寫字佬為其寫字。歐陽昌因習得一手好字,包辦了寫字及製作招牌的工序。
近年電腦噴畫雖興起,能製作具照片、漸變等效果。但李健明認為電腦噴畫的製成品有限於平面,但膠片卻能做到立體效果。加上李指兩者相比起膠片更較為耐用,「膠片日曬雨淋十年亦全無問題,而電腦噴畫成本雖然較低,但經太陽長期照射後會逐漸走色,最快走紅色、藍色,留下綠色,所以我們經常看到宣傳橫幅上的人像變成『攝青鬼』。」

電腦不及人手 獨有字體成特色

製作招牌有不少工序。首先,招牌師傅會以風車鋸將膠片鎅成招牌所需的大小,再以磨機將其磨成圓角。接着用生膠在另一塊膠片貼上字稿,以鑽床在膠片上鑽孔,再以線鋸鎅出字型。最後在膠片上把字粒排好,以化膠水固定。但科技日新月異,現時已由電腦字及鐳射機取代手寫字及人手鎅字。李健明稱,只有行內人才懂得分辨手寫字和電腦字。
李健明以記者的名字作示範,左一為手鎅字,右一及二為雷射切割字。驟眼看並無分別,李健明則指手鎅字的邊旁會較為粗糙。
現時經營京華膠片的歐陽昌學師多年,寫得一手好字,能包辦寫字及製作招牌的所有工序。他堅持以手製招牌,並自言「我手鎅字的速度比機器還要快。」歐的招牌猶以其獨有的真體字為特色,更以當中的人情味於舊客戶中取勝。顧客單先生憶述,曾經為通宵趕製招牌,與歐陽昌一邊討論一邊造招牌至翌日早上七時,「若交給大公司做只會移至內地生產,不會理會成品是否你想要的效果,只有他會陪我『癲』。」

客戶減少無人入行 手藝傳承難度大

近年訂製美觀或昂貴招牌的客人大幅減少,李健明慨嘆現今客戶對招牌的要求大不如前,「小商戶因租約期短,不願為招牌大費周章;大商戶為了創新,寧願多換電腦噴畫追求新鮮感」但他笑言是「廢青」,不懂其他技能,並從未想過要轉行,「小時候跟着父親造招牌,潛移默化下產生了興趣。」
 
歐陽昌多年來默默堅持著,感嘆「現在年紀大,不再傳承就會徹底消失。」惟兩位師傅都對造招牌的手藝傳承不感樂觀。李指現時很多年輕人會認為學歷高就不再從事與手藝相關的工作。他認識最年輕又懂得手製招牌的師傅已年過三十,不禁慨嘆「很少人再懂得欣賞這些不完美的美。」
歐陽昌堅持手製招牌及使用真體字,盼望有人能承傳他的手藝。

《San Po Yan Magazine 新報人》

新報人(SPY)是香港歷史最悠久的大學生實驗報紙,以實踐新聞自由為原則;體現不趨附商業利益,不附從政治功利,只為專業學習的存在價值。

留言

守護地名 「舍」我其誰? ─「保衛香港名字」張嘉麟

從和理非到武力抗爭 非建制光譜不斷擴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