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 · 搜尋
· · 英文版 · 訂閱

專題

新聞自由廿年屢受挫 網媒興起限制多

自回歸以來,香港的新聞自由度不斷下降。根據無國界記者組織2017年最新公佈的「全球新聞自由指數」排名,香港僅位列73,相比2002年的第18名有天壤之別,是15年新低。言論空間收窄、新聞從業員遇襲事件頻生、媒體自我審查日益嚴重,情況令人擔憂。多位資深傳媒人批評政府及財團干預新聞自由,認為傳統的媒體將難以經營,網媒的興起帶來出路,同時亦面臨各種限制。

23條立法重創新聞自由 中國管治收緊

香港記者協會主席岑倚蘭指2002年前,中國對香港的管治並不明顯,中國駐香港大使如同隱形,不會在幕前出現,發揮到「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精神。她認為香港新聞自由受影響始於2003年政府欲立《基本法》第23條事件,「23條加上沙士激發了50萬人上街,對中國的震撼很大,改變了中國對香港的看法,令中國加深了對香港的管治,由以往著重兩制,變成突顯一國。」

傳媒人遭打壓 言論自由收窄

近年發生不少傳媒人遭無理解僱的事件,如《明報》前執行總編輯姜國元(筆名安裕)、商業電台前節目主持人李慧玲、南華傳媒旗下《君子雜誌》前女記者朱天韻等。李慧玲認為回歸以來,新聞從業員不斷成為新聞主角,「新聞界人士以往只會採訪,但現在整天見報,如我本人被封咪,劉進圖被斬,安裕離開明報等,這五年來新聞從業員成為頭版的數量相信多過開埠以來。」她認為各人都對她被「封咪」的事件引以為誡,再沒有尖銳的評論在電台立足,「主流電台節目倒退回遠古時代,只是提供平台予兩方討論,主持人沒有明顯的立場,可能只有少許的抽水,電台不斷倒退。」

李慧玲指言論自由收窄情況嚴重,政府雖不是唯一要負責任的人,但卻是罪魁禍首,亦是第一個需要負上責任的人,「言論自由不斷被收窄,為何會被政府封咪?練乙錚收到梁振英的律師信,在信報的專欄被抽下來,如果言論是開放,這些事件不會發生。」資深傳媒人兼立法會議員毛孟靜認為該事件令人不安,行為就如用整個政府去對付一個傳媒機構。「梁振英曾向練乙錚發律師信,製造白色惡怖,傳媒在回歸後充斥自我審查的其中一個原因便是怕得罪權貴,將新聞的運作放在官方的威權之下。」 

資深傳媒人李慧玲指公民記者興起為傳媒的監察注入新力量,傳媒意識在眾人心裡慢慢萌芽。

記者淪發洩對象 採訪遭干擾

傳媒人遭打壓外,記者採訪工作亦受影響。毛孟靜指現今資訊發達,每個人都可以發佈資訊,使記者失去光環,人們沒有像以往般尊重傳媒。岑倚蘭認為其中一個轉捩點在雨傘革命,「2014年香港分裂成兩大陣型,媒體也在政治光譜上放了位,支持者互不滿意媒體的立場,包括TVB被指是CCTVB,向當權者低頭;有些人不滿意蘋果日報,認為是反中亂港。」岑指近年愈來愈多人襲擊記者,甚至干擾他們的採訪工作,把不滿發洩在前線工作者身上,是對媒體的血腥風暴,而記者採訪本應免於恐懼。

根據記協2015年年報統計,佔領運動其間有超過30宗記者受襲個案,包括港台記者麥嘉緯在旺角佔領區採訪時,遭一名男子揮拳襲擊,前額、面頰及鼻受傷,左眉位置裂傷更須縫三針;另外亦有《蘋果日報》記者在旺角採訪一批「口罩黨」強拆路障及追打佔領者時,被其中一名戴口罩青年拳打。

財團介入媒體 自我審查嚴重

隨著中國經濟掘起,岑倚蘭指中國企業靠併購或入主去收購香港媒體,爭取輿論地盤,發出對自己有利的言論,又會以財政方式箝制傳媒機構。「蘋果日報一向沒有中資廣告,在2012年底連本地大財團廣告也沒有,包括地產、銀行;AM730也曾被抽起廣告,它可以用這種方法去控制你的財政,令傳媒在敏感議題上,如人權、西藏等議題上會淡化或不報。」岑表示以往在報紙檢討會上,上司會堅持廣告不得干預任何新聞的採訪或報道,可惜現在已不復見。

不過李慧玲認為雖然很多商家都控制報社,自我審查性很高,但慶幸香港有「打不死」的前線記者。「回歸以來新聞自由在倒退的情況下,新聞工作者仍然盡全力去做,如沒有他們,2012年的李旺陽事件是不會被報道出來,也不會引起社會關注維權人士。」

網媒成第五權 採訪受限假新聞泛濫  

香港記者協會主席岑倚蘭希望新聞自由最惡劣的情況已成過去,香港和新聞界能重拾核心價值。

互聯網興起,網民對社會及政府的網絡監察成為第五權。李慧玲認為現時傳媒的出路依靠網媒,因網媒營運門檻較低,有龐大的發展空間。毛孟靜指網媒令傳統傳媒擔心廣告收益,故進行自我審查以免開罪廣告商,但讀者又會因此而不再閱讀,是一個惡性循環。「網媒最大優勢是有聲畫及文字,切合大眾要求,傳統傳媒想急起直追恐怕亦十分困難,我預計十多年後,除了電視尚會存在外,其他都岌岌可危。」

岑倚蘭指近兩年網媒雖發展速度快,政府卻多番限制他們的採訪活動,例如特首選舉中,網媒被禁止到亞博點票中心傳媒區採訪,「政府用低級的理由如地方不夠、不知道誰是記者、誰是網媒等拒絕他們採訪,記協雖已透過不同方法來解決,但最終均不得要領。」她又指互聯網令人變「知道份子」而非「知識份子」,助長了假新聞的流傳,「我們需要專業新聞工作者,致力在新聞真相探索,同時有經驗的新聞工作者往往能抗衡上層給予的壓力。」

李慧玲指另一出路是依靠市民支持,認為支持新聞界是香港人的責任,雖然主權在北京手中,香港人不能自主,但仍可以令新聞行業不再倒退,在能力範圍內盡力,傳媒亦要清楚知道自己真正所服務的對象。

香港記者協會主席岑倚蘭指現時主流媒體限制大,網媒可以在不同的網絡上發佈敏感議題,是新聞多元化、多角度的輔助工具。

《San Po Yan Magazine 新報人》

新報人(SPY)是香港歷史最悠久的大學生實驗報紙,以實踐新聞自由為原則;體現不趨附商業利益,不附從政治功利,只為專業學習的存在價值。

留言

憶雨傘運動 學運領袖各有反思

免費電視歷變遷 廿載經營難度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