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 · 搜尋
· · 英文版 · 訂閱

中醫供過於求 準醫師憂慮前景 學者:行業發展需有新思維

政府於 2012 年開始於港大力推動中醫,成立中醫中藥發展委員會,而今年的施政報告中,亦有提及興建中醫醫院及培養中醫藥人才等政策。有現於內地修讀中醫的香港學生表示,畢業後有意回港執業。惟最近發布的報告中指出,本港中醫現時出現人手過剩的情況。有學者提出,目前市場對中醫需求未飽和,中醫市場有待調節以緩和人手過剩。

非本地學生人數難統計 過剩問題或更嚴重

食物及衛生局 6 月份公布《醫療人力規劃和專業發展策略檢討報告》,顯示現時中醫人手過剩 716 人,相當於 10.4% 全職中醫。報告又指,2012 年至 2016 年, 每年平均通過執業資格試,成為註冊中醫的人數有 204 人,當中有 48%為非本地培訓。

蔡炫芝的中學文憑試成績未能被本地中醫課程錄 取,因此決定內地修讀中醫課程。

中醫學生蔡炫芝於 2014 年通過「免試招生」到北京中醫藥大學升學,她指,到該校就讀的香港學生有上升趨勢。根據該校數字,就讀的香港學生由 2014 年只有 50 人,於今年急升至 80 人。蔡炫芝的中學文憑試成績未能被本地中醫課程錄 取,因此決定內地修讀中醫課程。

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技術導師蔡嘉傑認為,報告未能反映真實情況。他表示,2012 年中醫行業前景預期較好,又實行了香港學生到內地修讀本科課程的「免試 招生」政策,「按照中醫藥課程五年制計算,修畢課程回港參加執業試的高峰應在 2018 年」,故暫仍未能呈現非本地培訓人員回流問題。

港資格試易過關 合格率達 8 成

中醫執業資格試分為筆試和實習試(面試)兩部份, 2016 年筆試的合格率達 80%。香港前線中醫聯盟認為,香港中醫執業資格通過率過高,對非本地考生未有明確寫出實習要求,亦欠缺中醫經典和臨床考核內容。 蔡炫芝亦指,相較內地執業試,香港的執業試確實較簡單,「師兄師姐說過,如果考得過內地的考試,香港的執業試就一定能通過」。

香港中醫藥管理委員會則回應,資格試的設計旨於公平對待所有希望加入中醫行業的人士,讓不同培訓背景的學生享有同等機會加入中醫界,委員會亦不時檢討執業試的制度及安排。

近五年執業資格試通過人數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189 255 190 204 233

(來源:中醫藥管理委員會)


香港與內地中醫執業資格試的申請資格比較

考試申請資格 內地中醫執業醫師資格考試 香港中醫執業資格試
非本地培訓人員申請資格 (港澳居民)修畢認可課程,並且 在內地三級中醫院不間斷實習期滿 一年並考核合格 / 在培訓地(香港 或澳門)執照行醫一年以上 修畢中醫藥管理委員會中醫組認可的 30 所內地大學中醫本科課程
本地畢業生實習要求 本科學位畢業後需實習滿一年方可 申請考試(包括外籍人員和港澳地 區大學人員) 完成認可本科學位即可申請,而課程應不少於 5 年,以及有不少於 30 週的中醫畢業實習

醫療待遇有差距 港成兩地中醫較佳選擇

曾在內地執業的註冊中醫師田晶指,內地醫療環境 欠佳,因此毅然決定留港執業。

註冊中醫師田晶在內地執業多年後,選擇來港完成研究生課程,並留港執業。他表示,在醫生地位、薪酬待遇、「醫鬧」(患者或其親屬炒作醫療糾紛而獲得非法利益)問題等方面,內地醫療環境皆不如香港,惟內地醫院較繁忙,病患較多, 病情複雜,學生實習的看診經驗能更為豐富。

準備升讀中醫學 4 年級的蔡炫芝,畢業後有意回港執業。她表示,在內地體驗到兩地醫療環境的差異,「想在香港(執業)多於內地,一來內地人工低,又有『醫鬧』問題,醫生在香港更受尊重,而在內地醫生只是打份工,反而像服務業」。 蔡亦留意到香港中醫人手過剩的新聞,坦言感到前路茫茫,「心情十分擔憂,中醫需要讀 5、6 年, 讀完都 25 歲了,如果 25 歲都找不到工作養自己,會感到很沮喪」。

實習名額不足 學額超公營診所吸納程度

北京中醫藥大學中醫學學生一般在四年級下學期開始進行一年半的實習,而港大、中大、浸大的中醫藥課程畢業內地畢 業實習期分別為 40 週、九個月和十個月。(圖片由受訪者蔡炫芝提供)

現時本港有 18 間由醫管局、非政府機構和本地大學三方協作,以「自負盈虧」形式營運的中醫教研中心。時任食物及衛生局局長周一嶽在 2009 年立法會會議上曾指,每間公營中醫診所須聘請至少五名中醫藥學位課程畢業生為初級中醫師, 以作實習培訓,為期至少一年。蔡嘉傑估算,18 間公營診所各招收五名畢業生,即使排除自資學位和超額招生的情況下,亦不足以向三所大學每年共 79 個資助學位畢業生提供 3 年實習的機會。 蔡嘉傑形容在現時本地學額不變,教研中心吸納中醫程度又有限的情況下,畢業生只能「過完三年(實習)冷河」後,流向自由市場競爭。

中醫市場仍未飽和 建議納入公營醫療推動

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學系博士研究生施德安認 為,近十年中醫就診人數無明顯增長,與 府 未有推動中醫發展的重大措施有關。

中文大學社會學系博士研究生施德安指,由於現時沒有註冊中醫實際執業人手的相關統計,只從中醫人手供應的角度探討過剩問題並不公平,「從中醫需求的角度看, 目前中醫人手雖存在過剩問題,但市場並未發展到飽和。」

根據中文大學亞太研究所 1993 年、2004 年和 2015 年進行的《社會指標調查》研究,市民對中醫藥的信心呈上升趨勢,對西醫藥卻信心下降。《醫療人力規劃和 專業發展策略檢討報告》亦推算,於 2025 年開始,中醫人手會出現短缺情況。

施德安續指,政府雖為中醫業界提供教研中心用地,但資助仍然不足,建議將部份中醫服務納入公營醫療體系,減少中醫就診成本,從而增加公眾需求。另外,他 舉例不少長者都不清楚醫療券能夠適用於中醫,指政府發展中醫行業不應限於「好像完成任務式地開設公營中 醫診所」,應加強中醫服務的宣傳。

《San Po Yan Magazine 新報人》

新報人(SPY)是香港歷史最悠久的大學生實驗報紙,以實踐新聞自由為原則;體現不趨附商業利益,不附從政治功利,只為專業學習的存在價值。

留言

新田購物城延兩年開幕 運作疑「貨不對辦」

新報人 201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