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 · 搜尋
· · 英文版 · 訂閱

無聲仿有聲 默劇成傷健溝通橋樑

聽障人士未必能與一般人一樣,把每件事宣之於口,盡情表達。不過,他們的表 達能力並不因此而受制,有聽障人士選以默劇,不用對白說故事。默劇在港受眾雖然不多,但仍有人一直堅持默劇表演,甚至為聽障與健聽人士的交流建起一道橋樑。

健全人士重聲音 身體語言遜聾人

劇團「無聲模式」創辦人及藝術總監陳俊雄從事默劇演出近 20 年,他形容默劇不只是利用手語把每個字表達,而是要抽取每句說話背後蘊含的情感及反應,再以 肢體語言形象化地表達出來,「若要表達寂寞,我可能會蜷曲身體,或是走到舞台角落的位置坐下,然後瑟縮一角,突顯那種孤單的寂寞感覺。」

陳俊雄認為,默劇是模仿的藝術,最重要是能善用整個身體,以肢體語言去模仿。

陳俊雄更認為,一般人慣常透過聲音及文字表達及接收,忽略了身體語言,「不讓你用說話來表達時,便要多找一點方法去交代你的意思,無論是用很微細的表 情、或是一個眼神、以至手手腳腳整個肢體。」

陳俊雄曾與聽障人士合作演出默劇,認為他們比一般人更能迅速想到富畫面感的演繹方法,設計出健聽人士未必能想到的動作,「他們(聽障人士)沒有文字或說話的框架限制,想到的構圖會較畫面化,我們(健聽人士) 有時候反會被文字限制了自己。」

加入手語助演譯 聽障人士演默劇更具畫面感

劇團「無言天地」由聽障人士組成,同為劇團藝術總監的陳裕德、陳裕發兄弟二人為尋求進步,常與健聽人士合作。陳裕德透過手語翻譯指,健聽與聽障默劇演員 慣以手語溝通,故演繹時會加入手語動作以豐富視覺效果,「(劇團的表演會)結合兩種表達方式呈現同一個意思,令畫面更豐富而不會影響觀眾理解。」

劇團「無聲模式」創辦人及藝術總監陳俊雄稱,避免創作深奧的默劇,望能改變大眾對默劇的誤解,從而踏出第一步,入場觀賞。

陳俊雄亦認同適當加入手語動作有助加強演出效果,他舉例指,一般人演譯開電腦時,只會佯裝按下電腦主機及螢幕的開關,但聽障演員卻會增添手語,「他會加入 一個五指聚攏然後張開的手部動作去表達光,這個動作在手語中有光的意思,加入其中可令整個畫面更豐富。」 惟他補充,聽障演員習慣於動作中加入手語,卻未必適用,需要一起商量,研究能否換成較生活化的動作。

 

傷健互助 聽障演員也能「聽」得到

同是「無言天地」劇團藝術總監的陳裕發近年開始嘗試創作劇本,參與寫出新作《小丑奇遇記》。

默劇雖然沒有對話,但會適當加入音樂或旁白以加強演出效果,例如「無言天地」的新作《小丑奇遇記》中便包含了音樂及舞蹈等劇場元素。不過陳裕發透過手語翻 譯表示,一般的默劇是由演員配合音樂去即時作出相應的動作,但聽障演員則需要反過來,讓音樂去配合其動作。

陳裕發形容,聽障演員會先做出需要音效的動作,場外人員負責燈光及音響的健聽人士看到動作後才播出音樂,從而營造出聲畫同步的效果。至於舞蹈的部分,便 需要聽障演員先記住舞步,反覆練習至能掌握穩定的拍子,然後才找出適用的音樂,由音響人員在現場即時微調速度的快慢。

摒棄言語 健聽演員願以肢體「發聲」

「藝之樂」是由香港聾人福利促進會成立的演藝小組,表演以默劇為主。聽障成員黃澄海表示,他們與健聽人士一同排練時一般會有手語翻譯在旁,即使沒有手語翻 譯,大家用身體語言已可簡單表達自己的意思。

陳裕德亦稱,與健聽人士合作時大部分時間以簡單的身體動作交流,「不過(用身體語言)無法說明清楚時,當然需要請手語翻譯幫忙作詳細的解釋。」

陳俊雄則指,與聽障演員溝通時雖有手語翻譯,但合作上仍需慢慢磨合,「有時候他們要在腦裡消化你的文字邏輯,未必能夠即時明白你的意思。」

「藝之樂」的成員吳志偉(左)、黃澄海(中)及黃偉強(右)指,與健聽人士合演能互相學習,取長補短。

默劇展能 打破語言界限

「藝之樂」另一成員吳志偉表示,一直對跳舞感興趣, 惟受聽覺所限,未能好好掌握拍子。與健聽人士一起接受默劇的舞蹈訓練後,他的舞蹈技巧得以提升,「我聽不到音樂,便用眼睛跟著主角(健聽演員)來跳舞,現在跳舞好多了。」他續指,默劇成了一個聽障人士的表 演平台,讓他可以展現自己,建立自信。

陳裕發指,雖然聽障人士未能以聲音與外界直接溝通, 但其肢體語言相對運用得較靈活,故希望能透過默劇打破語言的界限,「世界各地的語言都不一樣,唯獨身體的表現力是一樣的。」

「無言天地」曾被《時代雜誌》於2005年7月發表的「亞洲最佳」指南中推選為「亞洲最佳另類劇團」。

《San Po Yan Magazine 新報人》

新報人(SPY)是香港歷史最悠久的大學生實驗報紙,以實踐新聞自由為原則;體現不趨附商業利益,不附從政治功利,只為專業學習的存在價值。

留言

環團批環保飲管「不環保」 或造成另類浪費

街角舞出浮光掠影 港產 Poi 藝人歎仍屬小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