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 · 搜尋
· · 英文版 · 訂閱

街角舞出浮光掠影 港產 Poi 藝人歎仍屬小眾

旺角行人專用區平日吸引不少街頭表演和廣場舞人士聚集,這夜卻添上迷幻的電子音樂。一身民族風打扮、長髮蓄鬚的藝人隨音樂舞動,火光在空中搖曳,以幾何 圖案劃破旺角黑夜。揉合了現代科技與原始氣息的 Poi 在香港雖不被重視,但仍有人奮力表演,望他日港人能雅俗共賞,共同享受一場視覺饗宴。

傳統毛利人藝術 混合電子幻化新潮流

Poi 一詞出自紐西蘭毛利語(Maori),指由繩子兩端接上球體製作而成的表演道具,亦可引伸為毛利人轉動手中道具,配合說唱的集體舞蹈。傳到西方後,Poi 演變得個人化和多元化,發展出各式各樣的表演形式,如強調道具和身體接觸的 Contact Poi、利用真火表演的火舞(Fire Dancing)、舞動霓虹光管的 LED Poi、以及能投射出多媒體圖像的 Visual Poi 等,給予觀眾目眩神迷的視聽體驗。香港 Poi 表演者麗兒指,Poi 發展至今,跟傳統 Poi 的技法已相距甚遠,可謂「同源異流」。

 

Fire Dancing的Poi由浸有煤油的火球和鐵鍊組成 。由於真火具有一定危險性,藝
人須穿著不易著火的綿質衣服,以及在通風的環境表演。

玩 Poi 如「耍太極」 求快更求風格

麗兒指 Poi 的意義不在於精湛的技法,更重於 Poi 的符號意涵。他認為,世界是循一個圓形展開,比如行星的軌跡、頭髮的漩渦,Poi 中轉動的技巧正是呼應著世界 的本源。他指,Poi、水晶球、呼拉圈等一類「鬼佬太極」,強調順應身體的節奏和氣場舞動,正正與太極中的「氣」有異曲同工之妙。

Poi 沒有規限表演方式,既可追求速度,亦可加入不同元素和花款,例如定格,為表演增添創意。而麗兒則喜歡放慢節奏和「go with the flow」,「不是愈快愈勁, 而是以一樣的道具,創造出不一樣的個人風格,這才是勁。」

歐美流行多時 香港未成氣候

Poi 在外國早已風行一時,部分表演片段在 YouTube 的點擊率高達70萬次,各國亦有大大小小的 Poi Festival。麗兒估計,在香港雜耍圈內僅百餘人,但專心玩 Poi 的藝人不到 5 位,所以 Poi「屬小眾中的小眾」,網上的相關討論更寥寥可數。

麗兒為全職街頭藝人,他慨歎自己是「藝術圈內小眾中的小眾」,香港Poi文化未成氣候。(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他續分析,Poi 在香港欠知名度的原因,在於缺乏明星效應。他舉例,首屈一指的 Poi 表演者 Yuta 曾獲知名樂團的演唱會邀請擔任表演嘉賓,亦曾登上日本知名歌 唱節目「紅白歌合戰」表演,才令 Poi 這種新興藝術於日本聲名大噪,吸引不少年輕人「跟風」學習。惟他認為香港現時未有具代表性的 Poi Artist 掀起風潮,雜耍 文化亦淡薄,令香港街頭表演 Poi 的反應不如在外國踴躍,「大眾認為 Poi 這類雜耍只是『氹細路』,不『型』、 不吸引。他們以為玩 Poi 就是拿兩件東西『揈揈下』, 以為輕而易舉。」

表演引來消防員 冀拓闊公共空間想像

麗兒最近在首爾街頭上表演火舞,他指韓國人不會向他嚷「危險走開」,反而會一家大小近距離觀賞。他又稱, Poi 雖看來有一定危險性,但只要做好安全措施,不會對公眾構成危險,反而是港人大驚小怪,令表演屢遭阻撓。他憶述,曾在空無一人的港鐵月台取出 Poi 道具來練習,縱然沒有影響別人,但很快便有車站職員趕到, 以擔心造成危險為由勸阻。他更笑言,曾有外國 Poi 同好來港表演火舞,不消數分鐘即有消防車出現。

麗兒自言並非「滋事份子」,坦言體諒公職人員「接 order(投訴)辦事」,但他希望港人能放開懷抱,在鬧市中欣賞藝術,並拓闊對公共空間的想像,「玩火、 跳舞......其實在公共空間裡很多事情都可以發生。」故此他上月於網上發起火舞集會,選址觀塘海旁,吸引不少人駐足享受音樂與表演。麗兒希望將此延續下去,與 志同道合者探索更多可能性。他期盼有朝一日能舉辦一 場屬於港人的 Poi Festival,帶領這項冷門藝術進入主流殿堂,「想讓他們(港人)知道 Poi Artists 並非戲子, Poi 也能雅俗共賞。」

《San Po Yan Magazine 新報人》

新報人(SPY)是香港歷史最悠久的大學生實驗報紙,以實踐新聞自由為原則;體現不趨附商業利益,不附從政治功利,只為專業學習的存在價值。

留言

無聲仿有聲 默劇成傷健溝通橋樑

倡閒置校舍變住屋 政府官僚成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