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 · 搜尋
· · 英文版 · 訂閱

專題

小學生課時長 推標準學時料無助減壓

教育局全日制小學指引中提到,全日制學校一天上課時數應為 7 小時,但有學童因成績欠佳,被學校要求參加補底班,一天課時長達 9 小時,令他健康受影響,情緒低落,其母指「有時他會半夜翻書包,擔心尚有功課未完成。」眼見長學時令學生飽受折磨,早前有關注團體倡議訂立標準學時,以助學生平衡學習與生活,並減輕學生壓力。然而,有校長質疑標準學時難以執行,反嘗試更改校內時間表,減輕學童壓力。

教育局全日制小學指引中提到,全日制學校一天上課時數應為 7 小時。

小學生上課9小時 健康情緒久佳終轉校

陳女士的兒子去年在屯門一所津貼小學就讀一年級,因中文成績不理想被校方要求參加課後「補底班」,每日課時延長至 9 小時。雖然家長可以要求學校豁免參加「補底班」,但校方多番軟硬兼施要求陳女士讓兒子參加,「學校會跟你說日後你兒子中文成績不濟,不要後悔今天沒參加(補底班)」,她在壓力下無讓兒子繼續。

然而,陳女士指,其子經常在補底班完結後感到疲乏,「他回家後已經很睏,吃完晚飯後需要睡覺,有時候連功課也不能完成。」陳女士亦發現兒子不但經常病倒,更不時情緒低落,「有時他會半夜翻書包,擔心尚有功課未完成。」兒子亦親口向她說「我真的不想再上『補底班』」,最終陳女士決定讓兒子轉校。

教協:長課時因課程太深太廣

香港教育專業人員協會組織部主任田方澤指,現時小學課程內容「太深、太廣」,令學校只能佔用術科時間,甚至使用課後時間「趕進度」。他又批評教育局不斷推動新課程和教學模式,例如 STEM 教育、互動教學及資訊科技教學等,「平日課堂時間已經相當緊迫,學校變相要在課後安排額外的學習活動發展 STEM 教育。」田方澤斥教育局在新教學模式下沒有同時檢討課時,導致課時不足的問題出現。

青年自殺社工陣線召集人黎柏然指,提出落實標準學時是希望帶來文化上的改變,拉闊家長的想法。

關注團體提標準學時倡「每日7小時」

針對小學生課時過長的問題,正視青年自殺社工陣線早前曾進行有關訂立標準學時的調查,並提出以「每日 7 小時」及包括「校內上課時間」為前題開展討論。有份參與調查的正視青年自殺社工陣線發言人黎柏然認為,在訂立標準學時的同時,教育局亦應一併檢討有關的課程指引,以免有學校會將原有的課程進一步壓縮至標準學時內。

上午上課下午做功課 學校改時間表減學生壓力

儘管標準學時尚只聽樓梯響,已有學校開始嘗試調整課堂時間表,縮短課時。天虹小學校長朱子穎表示,其校上午時間主要用於傳統學術課堂,下午則為功課輔導,以及其他學習活動時間。他指,把學術課堂集中在上午,可讓老師反思教學方法,從而提升教學效能,「老師會在課堂的尾聲安排同學就當天課程完成功課,並透過學生的功課檢討教學表現,再就明日的課堂作修訂。」朱強調,天虹小學的課時比例雖較其他學校少,但只要提升教學效能便不會出現「教不完」的情況。

主張愉快學習的天虹小學,將學術課堂集中在上午,下午則用作功課輔導以及進行校本活動學習計劃「Dream Starter」。

直資學校培道小學近年亦開始嘗試將傳統學術課堂集中在上午,「我們把原來週會及團契課的時間合併調至下午,並改為多元智能課(讓學生選擇學習不同的課外活動)」,校方又將上午每課延長 5 分鐘,讓整體每個學科的教學時間不變。該校校長陳敏儀指,改動源於家長的微言,「有家長告訴我他們的親子時間就是星期天和家人飲茶,接著便要上課外活動、做功課等。」陳敏儀發現温習、功課及課外活動霸佔了小學生的大部分課餘時間,便重新編排學校時間表。陳敏儀表示,改動後學生可在下午的課堂輕鬆一下,亦可順道視為參與課外活動,變得更活潑、積極。

課外活動難劃界 校長憂標準學時欠彈性

天虹小學校長朱子穎指,設計課程時並非由學習時數的長短出發,而是由學生的需要出發。

對於標準學時,朱子穎擔心會令學習缺乏彈性。以天虹小學為例,學生晚上於學校當義工派發免費飯餸予長者,他反問「若有標準學時是否變相限制參與這些活動的機會?但其實學生是在做善事,也藉此對社會有更深認知識」。

田方澤亦擔心,落實標準學時上會出現不少困難。他解釋,長學時問題不單在學校出現,亦取決於家長的取態上,「有部分家長希望子女贏在起跑線,讓他們參與不同的課外活動、補習班。」然而要將課外活動納入標準學時之內十分困難,田反問「課後活動好難劃界,奧數、朗誦等是否要包含在內?」

教育局回覆指,若所有學校制訂劃一的標準學時,將難以照顧個別學校的需要。現行安排下,學校有較大彈性進行整體課時規劃,能達至有效的學習時間安排。

《San Po Yan Magazine 新報人》

新報人(SPY)是香港歷史最悠久的大學生實驗報紙,以實踐新聞自由為原則;體現不趨附商業利益,不附從政治功利,只為專業學習的存在價值。

留言

九巴司機「一廁難求」 無處方便解三急

年耗6億公帑 僱員再培訓課程就業數字成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