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 · 搜尋
· · 英文版 · 訂閱

不求名次只為掌聲 滑板場上砥礪成長

就大眾而言,滑板總是「反叛」的代名詞,香港滑板運動員則選擇以獎項為滑板除去刻板標籤。不過,在比賽中取勝並非「板仔」唯 一目標,他們更希望自己的技術能夠獲得別人賞識,互相學習進步。 所以即使滑板場上得不到分數,「板仔」們仍會落力做最好。

職業選手從無教練  「板仔」互助亦師亦友

陸俊彥是第四屆亞洲沙灘運動會滑板賽事的金牌得主,曾多次代表香港出戰海外滑板賽事。陸俊彥自初次接觸滑板後,便深受滑板場內「板仔」互相鼓勵的氣氛感染,加上完成高難度動作所帶來的成就感,令他一直踩板至今。

「初學滑板時,我與一般『板仔』一樣會不斷嘗試各種花式,體驗各類地形。過程中會結識其他『板仔』,互相交流技術, 藉此不斷進步。」陸俊彥雖然有十七年板齡,卻從未受過教練指導。他解釋,滑板圈內人人亦師亦友,並無尊卑之分,大部 份「板仔」均是透過從朋輩身上「偷師」學習滑板。故陸俊彥 續指,即使已成為職業選手,亦不流行聘用教練;而且滑板運 動日新月異,每日都有新花式推出,即使是經驗豐富的滑板運動員亦無法精通所有技術。陸舉例,「我擅長在石壆上施展花式,但對扶手上的動作則比較吃力,因此便要向擅長應付扶手 的『板仔』請教。」

 

滑板運動員陸俊彥初學滑板時,目睹沙田大會堂門外300人踩滑板的盛況,受到現場選手互相鼓勵的氣氛感染,令他仍堅持踩滑板至今。

比賽不求勝負  只為學習與歡呼

在正式滑板比賽中,每回合限時一分鐘,選手須於限時內做出各種花式動作。其後評判會依照選手的花式難度、個人風格、 流暢度、穩定性以及觀眾反應評分。滑板比賽場地並無統一規格,各地滑板場設計亦各有不同, 更有不少場地是因應比賽而即時搭建。故除了日常練習,選手 更需要在比賽前一至兩天到比賽場地練習,及設計比賽時的動作配搭和路線。

陸俊彥憶述自己首次代表香港到泰國出賽的情況,「看到比賽場地有一些未曾接觸過的地形設施,已叫我嘖嘖稱奇。我亦從其他選手身上發現不少前所未見的花式,便馬上從旁偷師,最後於比賽當日使出。」對一般運動員而言,贏得比賽是其體 育生涯的終極目標,惟陸俊彥指「板仔」普遍認為在比賽過程 中交出最佳表現,以及透過學習使自己進步才是最重要。

香港滑板運動員于朗雖然曾於2017年全運會男子滑板碗池賽獲得銅牌,但他認為在比賽取勝並非「板仔」的唯一目標。 他亦表示,本地任何滑板賽事他均會到場,惟狀態不佳時只會觀賽。他笑言儘管自己未能參賽,但「看見別人如此拼命亦會 很高興」。

滑板運動員于朗認為比賽可使「板仔」進步,但他更享受無分彼此、一齊玩滑板的時間。

視拍片為成就  壓力較比賽更大

由於滑板運動講求創新,為促進技術交流,滑板圈有拍攝滑板影片(video part)的傳統。知名滑板選手會藉拍片展現個人風格,供世界各地的「板仔」欣賞及學習。

于朗表示,「能夠將自己精湛的技術拍成滑板影片上載至互聯網,為其他『板仔』所稱道,供他人學習,成就不亞於奪冠。」陸俊彥曾獲品牌贊助到世界各地的滑板場拍攝。他笑言從未為比賽而感到壓力,卻反而因為拍片的壓力令他有放棄踩板的念頭,「由於短片會上載互聯網,世界各地的『板仔』均會欣賞到自己的技術。」故他會對自己的要求更高。他補充,精彩的滑板影片能夠歷久不衰,勝出比賽的光芒卻會一瞬即逝。

于朗表示,滑板運動員三十歲出頭便要退役,比賽生涯較其他職業運動員短。他又指,只有更多新面孔加入滑板行列,才能催生更多新的滑板技術,推動香港滑板界進步,「即使不少人可能只是三分鐘熱度,充其量學得一招半式,便無意再鑽研。
但香港多一個人踩滑板,亦是推動滑板運動的一份助力」。

于朗至今仍不斷練習基本跳躍花式(Ollie),務求「愈跳愈高」。

港隊屢獲殊榮  漸除刻板標籤

于朗認為滑板運動的形象已漸趨正面。他表示近年香港滑板運動員在比賽中屢獲殊榮,加上傳媒多番報導下,令「板仔」 四處搗亂、不務正業等刻板印象日漸消退。此外,近年滑板運 動在年輕人圈子漸趨普及。除了有社區中心開辦滑板班,亦有不少年輕人以滑板代步。

為培育更多後起之秀,陸俊彥曾到不同學校教導學生踩滑板。他發現近年有不少家長願意讓子女接觸滑板,「曾有家長表示滑板是一項能讓小朋友挑戰自己的健康活動,使我感覺到家長的想法明顯有所轉變」。而國際奧委會已將滑板運動列入2020年東京奧運的新增項目,故陸俊彥對香港滑板運動的發展極為樂觀。

近年開始有家長視滑板為一項挑戰自我的運動,故願意讓子女接觸滑板。

《San Po Yan Magazine 新報人》

新報人(SPY)是香港歷史最悠久的大學生實驗報紙,以實踐新聞自由為原則;體現不趨附商業利益,不附從政治功利,只為專業學習的存在價值。

留言

河道污染未解決 活化親水或成泡影

一顆不滅的關懷之心——「火柴盒」小學校長林德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