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 · 搜尋
· · 英文版 · 訂閱

人物

一顆不滅的關懷之心——「火柴盒」小學校長林德育

新移民來港,成長於龍蛇混雜之地,林德育卻沒有走上歪路;兒時老師對他關懷備 至,成為林德育教學生涯的啟蒙。承受過兩次「肺癆」的折磨、吃過五十次「求職閉門羹」,經歷風風雨雨仍然不變初心。現時任職「火柴盒」小學——亞斯理衛理小學校長的林德育,似乎注定要走上以德育人的道路。

幸獲指點迷途知返 自此立志為師

林德育八六年從福建來港定居,一家五口僅住在一所面積約五十多平方呎、兩層高的木屋之中。他形容,當時木屋區環境複雜,黑社會打鬥皆屬等閒,用作吸毒的針筒、肚破腸流的屍體, 在他兒時生活的社區中俯拾皆是。

作為新移民,礙於語言不通,林德育來港之初未能融入香港的生活。他被安排到沙田的一所小學就讀五年級下午班。因不諳英語,林在校的成績一直欠佳。一位謝老師得知林的情況後,便請林德育每天早上到學校去,在他身旁溫習英文。這一來避免了林早上在外接觸黑社會,二來亦為剛來港的他追上進度。謝老師甚至邀請林德育上教會,讓他明白是非黑白、遠離罪惡,「要不是當時謝老師在我身旁,我的人生已走上了另一條路。」二人關係日漸友好,林德育亦因此發奮讀書。這段經歷令林德育明白老師對於學生的重要性,立志投身教育界。

林德育(左一)認為同學之間應互相交流,因此安排所有學生 以四人一組到雨天操場吃飯、聊天。

為入大學挑燈夜讀 惡疾纏身未有卻步

在沙田培英中學修讀預科的兩年,林德育為了考進大學,除了放棄他鍾情的田徑,更每天爭取時間溫習,「八點多,他們在吃飯的時候,我便去睡覺;到十一、二點,他們要睡覺的時候, 我便自己一個人,自己讀書,自己溫習。」

林德育扭盡六壬延長自己的學習時間,身體卻不幸敲響了警鐘。中六時,林德育初次染上了俗稱「肺癆」的肺結核病。談及病情,林德育顯得激動,「要怎樣醫治『肺癆』?每星期三次,到診所裏頭吃十三粒藥,一定要去!」折騰半年,林德育痊癒一 時,卻又在中七時再度染上。前前後後,林德育被「肺癆」折磨了近一年,惟家境清貧的他卻未忘學習,「的確很辛苦,但對我來說是一種磨練。有時候我們就是需要『捱』。」

林德育兒時學業力有不逮,更險些加入了黑社會,他表示幸得小學
恩師循循善誘,否則不會有今天的成就。

為執教鞭吃盡閉門羹 只盼與學生交流互動

林德育在高考後入讀香港浸會大學,修讀政治及國際關係學。九八年畢業後,林德育仍未忘為師的初心,曾到訪五十間學校求職。惟因經濟不景,林德育被各學校拒諸門外,甚至連面試的機 會也沒有。但在林德育的堅持下,終在一年後獲得藍田循道衛理小學(藍循)取錄,而且一教便是十五年。

林德育在大學修讀政治學,對小學教學似乎毫無用武之地。但他形容,政治學的訓練令他的教學風格比較「活」,「它教導我要經常問問題,多問問題有助事情發展。有時我甚至會撇棄教科書的內容,想與學生有更多交流,想知道他們的想法。」林亦笑指,政治學的知識只在跟學生「吹水」時可以派上用場。

接任校長遇挑戰 擴闊對「學校」想像

在藍循任教的第十二年,林德育被擢升為副校長。後來該校校長退休,林本可升任為校長,但他走上了另一條路:接任「火柴盒」小學的校長一職。林德育由一所條件較優良的小學,轉為管理一所收生不足、學生背景較為清貧的亞斯理衛理小學(亞小),這令林德育遇上了難題,「應如何改變學校的辦學理念吸引家長?在兩個截然不同的社區,我們應如何為小朋友提供不同的體驗?我們應怎樣做才能告訴別人,學校應為何物?」雖然困難重重,林德育卻漸漸愛上亞小校長這個崗位,因他喜歡看見學生們愉快地成長,亦喜歡看見老師、家長、以至所有人都明白他對於「學校」的想像。

雖然亞小屬「火柴盒」學校,校舍細小,但無礙林德育的教學,「我常常說教室何須大?學校何須大?社區才是教室,社區才是我們學習的地方。」林憶述,他曾帶領亞小的學生到公園嬉戲,發現學生自會在玩樂中學習到觀察、表達、分類等技巧,亦更有效、更積極地吸收新知識。

對林德育而言,學校是一個培養師生關懷的心、促進溝通的場所。林亦透露他將打算安排一個下午,讓一位老師率領4位學生逃出校園,更讓學生自行決定行程,藉此促進同學間及師生間的交流。「現在的科技發展很快,我不希望人與人因此減少交流;而這可以令學生有一個在一起、互相關懷的時間。學校可貴的地方就是交流,要不然在家裏學習就可以了。」

林德育希望學生能從實踐中學習,因此在亞斯理衛理小學安排 了不少活動讓學生參與,盼學生能愉快地學習,提高學習動機。 (由受訪者提供)

後記

訪問過後,林德育在學校門口附近撿到一顆糖果,想起剛上完體育課、正從樓梯回教室的學生,便立刻追上前問誰丟了。一個學生跑來接過糖果,興奮地說了句「多謝林校長」。

林德育是記者小學時的中文老師,記者兒時十分頑劣,經常質疑課文內容不 符合邏輯,但林德育總是毫不煩厭地與記者展開辯論,甚至將其命名為「麥林辯」。

小學畢業後八年再次與他見面,他已經成為了亞小的校長。剛坐下,林德育便問及記者的近況、對不同事情的想法。記者邊說,他邊滿意地點頭微笑。 這種對學生的關懷,也許就是他作為教育工作者的「職業病」。

《San Po Yan Magazine 新報人》

新報人(SPY)是香港歷史最悠久的大學生實驗報紙,以實踐新聞自由為原則;體現不趨附商業利益,不附從政治功利,只為專業學習的存在價值。

留言

不求名次只為掌聲 滑板場上砥礪成長

中樂被指不專業 古箏導師鍾朝而揭業界辛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