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 · 搜尋
· · 英文版 · 訂閱

人物

永不言敗 誓成「稱職冠軍」—滾軸溜冰運動員蔡穎怡

香港花式滾軸溜冰運動員蔡穎怡,自6 歲起與溜冰結下不解之緣。現年28 歲的她已贏得香港花式滾軸溜冰公開賽冠軍33 次,更曾於各項國際賽事中獲獎。雖然她曾面對沒有教練、隊友、場地、資助的困境,但家人一直在旁支持,讓她堅持至今。6 年前,蔡穎怡更以22 歲「高齡」學習冰上滑冰,只為不斷增值自己,誓要成為「稱職的冠軍」。

不甘做佈景板 溜冰成就個人舞台

蔡穎怡自小體弱多病,她父親希望她能多做運動強身健體,而剛好家附近設有滾軸溜冰場,故穎怡自6 歲起已和溜冰結下不解之緣。蔡穎怡雖曾接觸過不同運動,但只有溜冰給予她與眾不同的感覺,「不是我選擇溜冰,而是溜冰選擇了我。」

蔡穎怡兒時曾學習芭蕾舞,但由於芭蕾舞表演大多由資歷較深的成員擔任主角,階級觀念較重,故即使穎怡多努力練習亦只能做「佈景板」,且表演時間較短,令她大感沒趣。相較之下,穎怡認為溜冰是「一分耕耘,一分收穫」的運動,更給予她獨享舞台的機會。

練習屢遭「踩場」 難抵隊友冷語

最初,蔡穎怡一直隨隊在維多利亞公園的滾軸溜冰場練習,但由於場地須於2009 年拆卸以重建游泳池場館,穎怡只好與隊友租借硬地足球場練習。惟每次只可租用兩小時,限制了練習時間,「人少時甚至會被踢足球、踩滑板的人士『踩場』,亦會被場地職員要求縮短租用時間。」雖然穎怡經常就此與「踩場」人士爭論,但最令穎怡痛心的,卻是來自速度溜冰隊員的冷言冷語,「他們曾責備我一個人佔用整個場地,霸佔了其他人練習的位置。但練習花式溜冰正正需要很大的場地,他們不體諒我的需要,實在令我心碎。」

而且,由於足球場較正規滾軸溜冰場地的面積小,亦對練習造成限制。蔡穎怡解釋,「練習三連跳時,在足球場最多只可做到二連跳,要到比賽當日熱身時,才第一次正式嘗試三連跳,所以比賽時壓力很大。」

蔡穎怡重視到外地接受訓練的機會,希望自己的滾軸溜冰技巧再上一層。( 由受訪者提供)
蔡穎怡憑著不屈不撓的精神克服困難,讓她成功擠身國際舞台。( 由受訪者提供)

無教練僅憑感覺糾錯 病母堅持抵海外伴賽

面對場地、收生不足,不少滾軸溜冰教練選擇轉行,亦有很多運動員因學業壓力等原因放棄滾軸溜冰,令蔡穎怡失去教練和隊友。沒有旁人指導,穎怡只能憑感覺分辨動作的對錯,但有時候感覺亦會出錯,「我只好拍下自己練習時的動作,甚至將影片放慢,逐格找出出錯的位置。」儘管如此,單憑穎怡一人之力,亦未必能找出犯錯的原因,難免讓她感到氣餒,「有時候會不知道自己在練習甚麼,會為自己完成不到某些動作發脾氣,造成惡性循環,無法堅持下去。」沒有教練、隊友、場地,成為蔡穎怡滾軸溜冰生涯中最大的困難。

不過,幸得家人一直在旁支持,蔡穎怡始終沒有放棄。從小到大,穎怡的母親都會陪伴她到各地比賽。於2015 年,穎怡的母親在陪伴她到哥倫比亞比賽途中,突然感到身體不適,但仍然堅持帶穎怡比賽。回港後入院檢查,才發現穎怡母親的腦部出現腫瘤,先後需做兩次開腦手術。「即使當時爸爸和弟弟都需要出入醫院照顧媽媽,但他們也沒有反對我到溜冰場練習,更會輪流抽時間陪伴我,替我錄影。」在家人的支持下,即使穎怡身邊的隊友、教練一個個離去,她都不曾放棄滾軸溜冰,「因為我要對自己,還有對家人有交代。」

蔡穎怡已第33 次獲得香港花式溜冰公開賽冠軍。( 由受訪者提供)
蔡穎怡認為,雖然沒有教練陪伴出國比賽,但仍慶幸有支持她的媽媽相伴到各地比賽。( 由受訪者提供)

由硬地滑上冰面 盼成「稱職冠軍」

為賺取到外國比賽的費用,蔡穎怡會到溜冰場當巡冰員,負責維持溜冰場上的秩序。雖然穎怡擁有滾軸溜冰的底子,但她仍需適應冰刀與滾輪的差別,「我嘗試在溜冰場上運用滾軸溜冰的技巧跳躍、旋轉,但原來不行,感覺完全不同,結果跌得『一仆一碌』。」儘管當時穎怡已連續數年贏得多個全港公開賽冠軍,但她仍希望透過學習冰上滑冰,提升滾軸溜冰的技術。然而,蔡穎怡初學滑冰時經已22 歲,在初學者中屬高齡,她仍無懼旁人目光,努力練習基本功。即使是簡單的「單腳轉」,穎怡亦堅持每天練習,讓她突破了年齡的障礙,甚至成為了滑冰教練。

「滾軸溜冰是我的全部。它給予我事業、生活圈子、我的價值觀、永不放棄的精神及健康的身體。」時至今日,蔡穎怡已贏得33 次香港花式滾軸溜冰公開賽冠軍、多次全國錦標賽三甲,她每天仍花最少兩小時練習滾軸溜冰,「即使贏了比賽,仍然覺得自己尚有進步空間,叫自己要更努力練習,不要令人失望,證明自己是『稱職的全港冠軍』。」

蔡穎怡希望以自身對滾軸溜冰的熱誠感染學生,讓他們學會堅持,也盼望港隊後繼有人,滾軸溜冰在港得以繼續發展。( 由受訪者提供)

《San Po Yan Magazine 新報人》

新報人(SPY)是香港歷史最悠久的大學生實驗報紙,以實踐新聞自由為原則;體現不趨附商業利益,不附從政治功利,只為專業學習的存在價值。

留言

電子教學步伐不一 學制局限發展空間

中學學生會認受性低 欠實權 難助實踐公民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