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 · 搜尋
· · 英文版 · 訂閱

社政

中學學生會認受性低 欠實權 難助實踐公民教育

公民教育課程旨在提升學生對社會時事的關注及公民意識,並裝備學生面對社會不同議題。現時中學主要透過通識教育課傳授公民概念,有學者則指出,學生會是學生在校內實踐公民概念的唯一途徑。惟有學生指中學學生會缺乏影響力,只淪為活動搞手,未能參與校政討論;且有學校提倡「去政治化」,令學生會推行公民教育的效用減低。

選舉拼人脈 學生會欠認受淪「活動搞手」

佛教茂峰法師紀念中學的學生會候選內閣曾因政治立場而遭校方打壓,學生組織「學生動源」召集人鍾翰林為該內閣候選幹事。他指參選期間,有老師阻止他與同學於校內派發宣揚香港獨立的傳單,並提醒他不應將政治帶入校園,「甚至有老師在票站呼籲學生不要投票給我的內閣。」他所屬的內閣最終落選。鍾翰林認為,學生多以內閣成員的人脈作為投票考量,故即使競選政綱不合期望,選民仍會為「人情」投票,缺乏批判能力,令中學學生會的認受性不及大學學生會高。故他認為校方有責任向學生解釋選舉的意義及目的,否則學生無法認識投票的公民義務。

鍾翰林又指,校方只會期望學生會舉辦康樂活動,但他認為,中學學生會應如大學學生會,擁有自行舉辦活動的自由,及參與校政討論的權力,「學生會不應只舉辦康樂活動,還應該鼓勵學生關注時事議題。」他認為學生會屬民意授權,校方應下放權力,增加學生在學校事務的政治效能感。

「學生動源」召集人鍾翰林慨嘆中學學生會在舉辦活動時必須先經老師同意,缺乏自由。

拔萃生參校政會議 學校盼增學生自主

拔萃男書院現屆學生會會長胡顯樑表示,該校學生會的部分內閣成員可出席學校的校董會會議,並就校內活動甚至學校財政等校政發表意見。如來年為拔萃男書院創校150周年,學校計劃修改校服設計,容許學生會就校服樣式舉行投票。學生會亦會於會議前舉行諮詢會收集學生意見,並定期發表工作報告交代會議內容,故胡認為該校學生校政參與度高。

拔萃男書院公民教育組教師洪翠蘭指,為增加學生自主性,該校公民教育組委員會由學生組成,委員會可自行籌辦時事活動,如模擬特首選舉。不過,為確保活動不會偏離公民教育的原意,校方亦會從旁輔助並給予意見,「因為學校難以評估學生會成員的公民意識,故由老師和同學合辦較為理想。」

拔萃男書院學生會會長胡顯樑認為,學生會應可向校方反映學生意見及自由舉辦活動才算理想。
拔萃男書院公民教育組老師洪翠蘭認為,大部分中學仍未能透過學生會推動公民教育。

學生會選舉實踐公民概念 惟實權難及大學

香港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領導學系客席副教授梁恩榮指,公民教育主要分為3方面:第一,讓學生認識基本政治概念;第二,培養學生對政治及時事議題的價值判斷能力;第三,讓學生體驗並實踐所學。他續指,學生會是學生在校內實踐公民概念的唯一途徑,但其擁有的自由度和校政參與度有限,「學生會只能就洗手間的洗手液供應不足等問題向校方反映,但卻未有機會就修訂校規發聲。」

他指學生會作為學生領導,可從兩方面推動公民意識:第一,透過選舉喚起學生的初步民主意識;第二,透過參與學生會意識到自主角色。他認為,實踐公民概念是公民教育中最重要的一環,故須給予學生權力參與校規討論,學生才懂得透過表達意見促進社會進步,成為一個負責任的公民。

洪翠蘭則認為,大學和中學的教育有別,因大學背負社會期望,須尊重學生意願和學術自由;中學學校管理層則掌握較大控制權,且中學生的思想或欠成熟、學校須考慮家長教師會的意見等因素,故兩者未能實踐一樣的功能。

拔萃男書院內有設由民主牆,供學會和學生就校政發表意見。

通識推公民教育 被批「去政治化」減效用

鍾翰林認為,現時學校的公民教育屬緣木求魚,反令學生對政治冷感。他解釋,學校主要透過通識科推動公民教育,但科目要求大量書寫,或令學生予以排斥;通識課程涉及的政治議題亦寥寥可數,且不合時宜,如至今教師仍援引「沙士」和「五區公投」作為例子,令公民教育的效用大打折扣。梁恩榮認為,由於課程更強調學生的個人成長,故很多中學教師未必著重培養學生對社會議題的關注。他又指,由於有學校提倡校園「去政治化」,且教育模式以考試為主導,令學生較少機會思考社會爭議。

通識教育科教師張家榮則認為,通識教育的本質並非政治教育,而課程內容包含政制發展、法治精神、身份認同等議題,已能發揮公民教育的作用。不過,他亦認為公民教育不能單靠通識教育科推動,因通識科主要為提升學生的「認知」層面,惟公民教育必須透過實踐才可內化,故學生仍須參與學生會選舉及諮詢大會等吸取經驗。

《San Po Yan Magazine 新報人》

新報人(SPY)是香港歷史最悠久的大學生實驗報紙,以實踐新聞自由為原則;體現不趨附商業利益,不附從政治功利,只為專業學習的存在價值。

留言

永不言敗 誓成「稱職冠軍」—滾軸溜冰運動員蔡穎怡

百年港齋世俗化 形變而神不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