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 · 搜尋
· · 英文版 · 訂閱

港產地壺球自立門戶 促進傷健共融

新式運動在爭取成為正規認可的體育項目時均須過五關、斬六將。大專講師李石椿遠赴英國,將曾被視為冰壺宣傳工具的地壺球重新改良,重新創造一套「地壺球」運動。李石椿有意將地壺球設計成傷健、長幼共融的運動,故將玩法簡化,並於短短兩年間培訓出400多名教練,成功建立口碑。不過要讓地壺球踏上國際舞台,仍須爭取國際奧委會認可及國際重視。

規則簡單易上手 促傷健長幼共融

任職康體管理大專講師的李石樁受英國地壺球啟發,將地壺球重新設計,並編制賽規,為香港等四季無雪的地區創出一套「地壺球」運動。為吸引更多人參與,李石椿創作地壺球時刻意將玩法簡化,為求讓首次體驗地壺球的參與者,都能輕易掌握基本技巧。有別於冰壺必須於冰面作賽,地壺球僅要求賽道地面平滑,即使在磚地或草地等不平坦的地面,亦可加設木板,場地要求相對較低。

李石椿認為,現時大多體育賽事將傷健分隔,令兩者缺乏交流。他以殘疾人奧運會為例,指一般人並不關注殘疾運動,「平昌殘奧會沒有電視台轉播,實際上只有很少人知道並會進場觀看。」李認為地壺球可達至傷健共融,因地壺球沒有直接的肢體碰撞,即使傷健同場角力,亦不受差別影響。地壺球亦不以年齡劃分組別,不論老中青均可組隊參賽。

球例上,李石椿考慮到長者及小童的體力不及成年人,故 12歲以下及65歲以上的球員可在較前的發球點推球。李石椿希望地壺球能成為一項「終生」的體育運動,「除了地壺球,有甚麼(運動)能讓2歲到98歲都能參與?這就是共融。」

香港青年獎勵計劃高級事務及訓練主任潘慧貞,曾組織員工一起參與地壺球。她認為地壺球能包容不同能力的參與者,適合團隊訓練。

李石樁為「地壺球」運動的創作者,他希望地壺球能打破傳統框架,成為一項全民參與、不分彼此的運動。
香港青年獎勵計劃高級事務及訓練主任潘慧貞認為,地壺球能促進不同能力的人合作,有助團隊訓練,大部分參加者對地壺球的評價正面,更表示有興趣繼續參與。

兩年增400教練 擴展快靠口碑

地壺球發展短短兩年間,已培訓了400多名教練,當中約有200人為正式教練。李石椿認為發展迅速全靠口碑,他曾於仁愛堂田家炳小學舉辦地壺球體驗活動,學生反應熱烈,故該校校長馬上訂購4套器材,更將地壺球推廣至幼稚園及中學。憑藉學校老師口耳相傳,令地壺球成功建立口碑,教練團隊人數不斷上升。地壺球教練姚靜嫺指,她在推廣地壺球活動時,發現不少小朋友均對地壺球感興趣,且地壺球老少咸宜、器材價格便宜,故她認為地壺球具發展潛力。

雖然地壺球並未成為正規體育項目,但李石椿指教練培訓嚴謹,學員需先進行12小時的基礎訓練,通過技術試、理論試後會有3次實習,主要考核學員能否正確示範地壺球的打法、教授基本技巧;其後須在4至6小時內讓3位學生成功學習地壺球並進行比賽;最後學員要協辦一個6小時的比賽,完成後便可註冊成教練,並獲簽發賽員証。

香港浸會大學體育學系副教授雷雄德指,地壺球教練能在短時間內增達 400多人,主要因為地壺球的技術要求不高,「只是將地壺推至內圈,技術含量較低,對體能要求亦不高,容易考獲教練資格。」

李石椿指,地壺球在小學成功發展後,可吸引幼稚園及中學參與,造成漣漪效應,比由協會推廣有效。
地壺球的場地佈置方便簡單,只需將可摺疊的賽道鋪在平滑的地方,就能進行比賽。

盼獲國際承認 力爭一國多隊參賽

李石椿希望地壺球能得到國際奧委會(IOC)承認,藉此將地壺球推廣至200多個會員國,增加國際認受性。不過李石椿表示,要待其他國家的地壺球發展成熟,如擁有完善的賽制及運動員意願參與國際賽,才是合適的申請時機。

李石椿亦希望地壺球可以「夏季版」冰壺踏足國際舞台。而現時地壺球的賽例與國際冰壺比賽有別,國際冰壺比賽只接受每個地區或國家派發一支隊伍參賽;地壺球則不限各國的參賽隊數,只需符合場地、賽制可容納數目即可。惟要成為受認可的體育項目,賽制須經IOC批核,他表示會盡量爭取多隊參賽,如外圍賽可接納同一地區有多於一隊參與,「希望能擺脫傳統觀念,讓所有參與地壺球的運動員都可穿上香港隊隊服,享受代表香港的榮譽。」

為了讓地壺球踏上國際舞台,李石椿於2016年2月在哈薩克舉辦了首個地壺球國際賽,並邀請韓國、以色列等國家參賽。李石椿指,各國參與者在賽後均有意成立世界地壺球協會。不過,仍有部分地區忽視地壺球運動的正規性,增加推廣難度。以波蘭為例,李石椿表示當地只視地壺球為宣傳冰壺的工具,未有嚴格遵守地壺球協會所定的賽例;而且波蘭同時採用香港及英國的地壺球,惟英國的地壺球屬傳統貴族娛樂活動,器材未受規範。

地壺球屬於團體運動,當一名球員發球時,另一隊員便要發出攻擊或防守指令,並用指揮棒指示理想的停球位置。

學者指技術低 易失挑戰性

雷雄德認為地壺球能進入IOC的機會不大,他指地壺球缺乏體力及技術比拼,只可稱為遊戲,如泡泡足球;而且玩法變化不多,容易失去挑戰性,「進入IOC需要有廣泛普及性,但地壺球是次文化運動,延續性成疑,較難普及。」他又指地壺的觀賞性甚至較冰壺為低,因為運動員無須「刷地」。不過,他認為地壺球容易上手,能成為長者運動的新選擇。

地壺球能讓不同年齡、性別、能力的人一同進行比賽,體現共融精神。
仁愛堂田家炳小學是首間獲推廣地壺球的學校,學生對賽規熟悉,亦投入地壺球運動,是其中一間發展成功的小學。

《San Po Yan Magazine 新報人》

新報人(SPY)是香港歷史最悠久的大學生實驗報紙,以實踐新聞自由為原則;體現不趨附商業利益,不附從政治功利,只為專業學習的存在價值。

留言

百年港齋世俗化 形變而神不變

衝破紀實界限 尋常處覓不尋常 ──攝影記者陳焯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