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 · 搜尋
· · 英文版 · 訂閱

人物

衝破紀實界限 尋常處覓不尋常 ──攝影記者陳焯煇

 

沒有頭盔,也沒有面罩,陳焯煇穿梭磚頭橫飛的旺角街頭,以鏡頭見證歷史:小販的笑臉、示威者的怒顏、深夜的火光、街頭的硝煙,閃光燈一眨,將之一一記錄。陳焯煇是個不尋常的攝影記者,他不愛香港新聞攝影的陳腔濫調,刻意模糊紀實與藝術的界限,即使攝影發展空間受限,亦要從困境中找出自己的聲音。

直覺牽引快門 突發現場的紀實本能

2016年大年初二凌晨,一名警員在旺角騷亂之中向天開槍迫退示威者,槍口一度對準群眾。陳焯煇的相機凝固了這轟動的一幕,令他成為寥寥幾位捕捉到這個畫面的攝影記者。重返當時拍下照片的位置,陳皺著眉回憶起來,「我本來準備走了,因為我以為結果又會是大家示威後便解散回家。」怎料示威者與警方的對峙逐步升溫,陳意識到事態並不簡單,按動快門的手沒有停下。拍攝過程中猛然傳來一聲槍響,他馬上追尋聲音源頭,「我按快門、走位、提醒自己保持冷靜」,最後拍下警員舉槍的瞬間。陳焯煇笑指當下並無刻意構思攝影畫面,「我第一時間思考是否需要換鏡,拍攝時其實沒有思考太多。」

陳焯煇大學修讀中國文學,但深感自己沒有以文字抒情的欲望,卻發現以攝影敘事更得心應手。故大學畢業後,他報讀了觀塘職訓中心的攝影課程,對紀實攝影心有獨鍾,從此踏上了攝記的路途。拍攝時陳焯煇多數依仗直覺,但這種攝影觸覺並非與生俱來。甫入行兩年,陳焯煇隨即遇上雨傘運動,他坦言自己當時不夠冷靜,很多相片無法採用,構圖也多屬陳腔濫調。他事後看了其他行內人的作品,才發現自己走位欠佳,未能捕捉事態全貌,「我直覺以為催淚煙裏有東西可拍,一頭栽了進去,現在想起來,應該要在煙外拍。」

在騷亂現場,陳焯煇雖有拍攝到警員向天舉槍的畫面,但最後採用了槍口指向群眾的一張,認為畫面更具張力。 (香港01提供 陳焯煇攝)
兩年過去,回到旺角騷亂事發現場,陳焯煇指當日的衝突出乎意料之外。

藝術與紀實之間 「踩界」務求突破

大學時期的陳焯煇經常看書研究文史哲,又或是「走堂」看電影。早於小學時,陳焯煇已從電視螢幕上感受到影像的力量,包括王家衛的《阿飛正傳》及岩井俊二的《燕尾蝶》,「那時候,我不知道它(電影)表達甚麼,但我卻有所感受。」時至今日,陳仍愛在電影畫面中尋找拍攝靈感。浸淫於文史哲,亦令他詮釋新聞事件的角度與行內人有所不同,「文字記者偏好從政策切入探究社會問題,我則喜歡從人性丶歷史等本質問題上切入。」

陳焯煇曾在香港01及端傳媒等多間媒體工作,讓他在攝影取材上獲得充分自由,亦鼓勵了他嘗試較破格的攝影手法。陳焯煇指,其實新聞攝影與藝術之間存在灰色地帶,只要保留紀實元素,表達手法仍可適當地「叛逆」。陳的其一圖輯以「特首選戰荒謬劇場」為題,有別於其他攝記爭相拍攝林鄭月娥與曾俊華相擁的一刻,他刻意在選舉現場捕捉荒誔瑣碎的眾生相,具諷刺意味。陳以淡淡悲涼的語調解釋作品原意,「雨傘革命以後,有一連串針對特首選舉的抗爭,我開始感受到一種荒謬感,縱使行動再轟烈,結果都是一樣。」

對於他的作品應歸類新聞或藝術攝影,陳焯煇笑言,「確實有些偏離新聞攝影。」他曾與自己的圖片編輯討論,編輯亦表示不希望媒體的相片千篇一律,認為這無法為讀者帶來啓示。陳指出,「相片若是沒有力量,你很難影響到人。」至於作品或會因此淪於孤芳自賞,一貫快問快答的他,低頭沉默了一會方開口,「讀者是否理解也是一個問題。」但陳焯煇深信理解的人始終會理解,不會因此心灰意冷,亦希望有更多人能接觸自己的作品。

特首選戰落幕,有別於其他傳媒從正面拍攝林鄭月娥與曾俊華相擁的一刻,陳焯煇選擇從旁側拍,令二人「似抱非抱」。(端傳媒提供 陳焯煇攝)

拍攝侷限重重 遇困境反求諸己

不過,要拍出具力量的相片亦講求運氣。他憶述一次影「長毛」的經驗,隨行記者與梁國雄無間斷地一問一答,卻遲遲未出現一個有力量的畫面。陳握著相機一直苦等,終於等到梁國雄拿出打火機點燃香煙。房間昏暗,微弱的火光映照梁國雄的面容,快門一按,渾然天成,「(這些時刻)有就有,無就無,有時真係無。」陳指出,很多時候攝記都受時間所限,拍攝過程十分急趕,若能有更多時間,或可拍攝出更具深思的作品。不過,傳統媒體未必會採用較具藝術感的相片,「很多編輯只要求簡簡單單,相片與文章扣題便可以。」

2017年4月,端傳媒因資金不足而裁員,陳焯煇亦受波及。他離開公司後成為自由身攝記,雖然取材相對自由,收入卻失去保障。很多時候,陳需要自資到外地工作;而即使有媒體願意買他的圖輯,收入依然有限。儘管如此,陳焯煇仍以雲淡風輕的態度面對,「有意義就可以了。」

對於香港攝記面對的種種侷限,陳焯煇引用汪精衛的詩句自我勉勵:「淒然莫作零丁嘆,檢點平生未盡心。」他指出,即使取材設限、工作待遇欠佳,也要反求諸己,在侷限之中尋找拍攝空間。陳焯煇曾在訪問中提及,新聞攝影的要旨就是「環境唔好,都要影得好。」如此一來,這句說話似乎多了一重意義。

陳焯輝憶述自己苦等了近兩小時,才成功捕捉梁國雄點煙的一幕。(香港01提供 陳焯煇攝)

《San Po Yan Magazine 新報人》

新報人(SPY)是香港歷史最悠久的大學生實驗報紙,以實踐新聞自由為原則;體現不趨附商業利益,不附從政治功利,只為專業學習的存在價值。

留言

港產地壺球自立門戶 促進傷健共融

敢怒敢言 給浸大學生的最後一課 ——專訪黃偉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