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 · 搜尋
· · 英文版 · 訂閱

極限飛盤 選手協商自判

提及飛盤, 不少人會聯想到與狗隻同樂的悠閒玩意。極限飛盤在9 0年代引入香港,相比其他團隊運動,飛盤運動不同的地方在於不設裁判,依賴雙方運動員透過辯論就懷疑犯規作出裁決。有球員表示,此賽例除了能夠訓練球員的表達技巧,也可減少出現球證偏私的情況。

不設裁判 自判訓練辯論技巧

飛盤運動歷史悠久,每隔4年便有世界終極飛盤錦標賽,讓世界各地選手同場較量。飛盤運動起源於1940年代的美國,後來廣泛流行至英國、加拿大等地。香港飛盤總會副主席袁俏雲指,部分外國人於1990年代來港定居時,把歐美盛行的飛盤運動帶來香港,又於1996年成立香港飛盤總會,致力將飛盤運動推廣成為主流運動,令飛盤得以在港發展。

香港飛盤總會副主席袁俏雲指,飛盤運動不設裁判的球例,可訓練球員陳述、辯論等表達技巧。

飛盤比賽中,對壘的兩隊可有5至7名隊員出賽,允許男女混合。兩隊輪流進攻及防守,進攻一 方把飛盤傳送到得分區(End Zone)內得分,然後攻守互換,先取得15分者勝。由於規則列明,防守及進攻兩名運動員之間必須有至少一隻飛盤的距離,所以比賽甚少有身體接觸。

防守球員多數情況下不會與進攻球員有身體接觸。

傳統比賽上不設裁判,當有隊員認為對方犯規時,便會大聲示意犯規(call foul),暫停賽事進行討論,如未能達成共識,須返回原位繼續比賽。袁俏雲指,由於比賽不設裁判,運動員須熟悉比賽所有規則,以便被叫犯規或叫犯規時,向對方解釋原因,或反駁為何對手叫犯規的理據不成立,比起裁判直接作出裁決,選手則要以理服人,從中可訓練球員陳述及辯論等表達技巧。

部分國際賽事設有「觀察員」(observer)一 職,在雙方就賽事出現分歧時提供協助。美國飛盤協會(USA Ultimate)為觀察員設有資格認證。飛盤教練兼前香港飛盤總會主席唐麗娟指,飛盤運動一直不設裁判,除近年一些中、小學生比賽及國際 賽會設有觀察員外,一般比賽均要求運動員自主裁決;而觀察員不會主動介入比賽,最終仍交由運動員下判決,可減少出現球證偏私的情況。

進攻一方不能持盤跑,須站在原地傳盤予隊友。

對手「叫犯規」佔便宜 港隊:足球都有「插水」

賽例限制了「叫犯規」後的討論時間為45秒,如觀察員在場會計算討論時間,若時間到卻未能達成共識,球員可徵詢觀察員意見。香港飛盤代表隊成員羅鎧彤指,隨比賽接近尾聲,會愈來愈多球員示意犯規,一般比賽上除了出界,若防守球員觸碰到進攻球員,或防守球員數算攻方持盤時間太快,均會令選手叫犯規。

雖然球員會盡量控制討論時間在45秒內,但超時的情況也偶有出現,尤其是在沒有觀察員的情況。唐麗娟憶述一次到北京參與全國賽,對決天津隊,當時並無觀察員在場,她的隊友長傳時被對方截碟,意外把碟撞到香港隊的得分區並由唐接住。但對方指自己截碟時身體已出界, 不應計得分,但港隊就指對截碟時身體凌空,所以仍計界內。雙方爭議5分鐘後,最終同意由港隊得分。

香港飛盤代表隊成員羅鎧彤,在加拿大讀書時開始接觸飛盤,至今已超過10年。她認為飛盤運動鼓勵對賽雙方討論、互動。(受訪者提供照片)

若無觀察員在場,有選手會利用「叫犯規」的賽例佔便宜。羅鎧彤指,一次正式比賽中,她的隊友於邊界內接碟得分,有選手在示意犯規後堅稱其隊友出界,由於雙 方各執一詞,討論無進展,只能回到爭議前的位置繼續比賽,羅的隊伍未能得分。比賽結束後,羅及隊友詢問對手是否肯定當時飛盤已出界,對方坦承自己根本不清楚。雖然有選手會利用「叫犯規」取得優勢,但羅鎧彤認為沒有裁判下,可鼓勵雙方選手討論、互動,促進公平競爭的體育精神。除飛盤之外,她也有接觸足球,認為即使有裁判也難達到絕對公平,「足球都會有人『插水』(假裝被對手侵犯博取罰球)」。唐麗娟表示,「叫犯規」的賽例下,最壞情況只是回到爭議前的位置繼續比賽,對方不會直接得分,所以不會引起嚴重爭執。

體能要求低 學界漸普及

唐麗娟指,近年飛盤運動愈來愈廣為人知,曾有過百間中、小學校邀請她到校推廣飛盤運動,並指導體育老師飛盤技巧及規則,促成多隊飛盤校隊成立,讓更多學生接觸飛盤運動。香港浸會大學亦有開辦飛盤課程,來自英國的飛盤導師Killoughery Iain Thomas去年加入浸會大學教導飛盤。Thomas 於今年4月協調舉辦首屆大專飛盤比賽,共有6間大專院校一同參與。Thomas認為,飛盤運動體能要求較低,亦較少身體接觸;另外相比英國球員,香港球員普遍較禮讓,不設球證的傳統較適合在港實行。

前香港飛盤總會主席唐麗娟為向兒童推廣飛盤,選用軟膠物料製作飛盤,令兒童可在更安全的情況下學習飛盤。
香港浸會大學飛盤導師 Killoughery Iain Thomas 認為,飛盤運動相比其他運動有親和力。根據其於飛盤大專比賽的觀察,球員甚少有磨擦。

《San Po Yan Magazine 新報人》

新報人(SPY)是香港歷史最悠久的大學生實驗報紙,以實踐新聞自由為原則;體現不趨附商業利益,不附從政治功利,只為專業學習的存在價值。

留言

廉價搪膠玩具成潮物 本土設計名聞遐邇

水務署宿舍空置4年 學者建議活化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