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 · 搜尋
· · 英文版 · 訂閱

專題

宗教聚會被迫「上網」 信徒反思信仰意義

因應新型冠狀病毒疫情,政府實施「限聚令」,限制人群聚集。宗教聚會亦不獲豁免,信徒不得參與多於二人的群組聚集,意味着教會不得舉行實體團契及崇拜活動。教會改為使用網上直播及視像通訊進行崇拜及聚會,確保人與神之間的關係及相處不因疫情而中斷。有身處他鄉的教徒認為,網上聚會打破地域界限,跟另一端的教友們「重聚」;另一邊廂,有教徒表示,網上聚會增添一層之間的隔膜,比不上實體聚會。疫情下,基督徒如何渡過「虛擬」的信仰生活?

網上聚會瑕瑜互見 信徒盼早日重回教會 

網上教會聚會突破地域限制,不但能招聚本地信徒,更可以連繫海外會友。正在澳洲修讀學士課程的基督徒徐溢晴表示,去年到達當地後曾尋覓教會參與聚會,但由於未見適合,故在疫情爆發前已暫停教會生活。在疫情爆發後,她在港的所屬教會改用網上聚會,使她人在他鄉也能利用視像軟件參與香港的崇拜及團契。對於可以每週與香港的教友進行聚會,徐溢晴除了感到開心外,亦認為透過朋輩支持,提醒她要時刻「親近神、敬拜神」。

徐溢晴與傳道人開始讀經計劃,並會在社交媒體上分享,互相鼓勵。(圖片截取自受訪者社交媒體帳戶)
徐溢晴與傳道人開始讀經計劃,並會在社交媒體上分享,互相鼓勵。(圖片截取自受訪者社交媒體帳戶)

即使能與相隔異地的團友們「重聚」,她卻指,各人在敬拜和團契過程中的專注度及投入度都比以往差:「有時候為了讓網絡順暢,他們會關閉視訊。」她續指,此舉為眾人之間的交流徒添困難,「(網上聚會)跟人面對面交流真的很大分別,面對面你可以立刻給予反應,知道那人的心情、語氣,更可以知道他的肢體語言,但在電腦前只有聲音」,為她帶來鬱悶及壓抑感。

同樣有參與網上青少年團契聚會的大專生陳詠琛亦同意網上活動比不上實體聚會。她表示,視像軟件的穩定性低,網上聚會時常出現網絡延遲、收音不佳等問題,導致整個流程不暢順。此外,「限聚令」令教會暑期活動取消,令她感到失落。陳詠琛指,信仰看似虛無、沒有實感,但在實體敬拜當中,教徒之間的互動及溝通,影響力遠比網上崇拜大。她舉例,會眾在崇拜現場唱詩歌時,牧者會因應會眾的反應而在分享信息時加以提問;唯這些互動較少在網上崇拜中出現,聚會較為沉悶,大大降低會眾的投入程度。故此,陳詠琛冀政府安排宗教聚會可豁免於「限聚令」,讓大家盡快重投實體聚會。

被問到因限聚令而無法到教會聚會的感受時,現年80歲的張逸卿立即高呼:「現在每天都是百無聊賴的,很難受!」在疫情前,張逸卿每星期都參與崇拜及長者團契聚會。對她而言,參與崇拜除了能夠學習聖經知識,教會亦是一個讓她能跟好友相聚的好地方。她強調,上教會是她「每星期最渴望的事」。然而,由於她沒有智能電話,所以至今她仍無法參與網上崇拜及視像團契,只能跟團契組長通電話,分享生活近況。在訪問過程中,張逸卿多次重複:「希望疫情快點過去,那麼我就可以回教會」。

陳詠琛每年暑期都會參加教會舉辦的暑期活動,例如短途宣教。(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自開始網上聚會後,陳詠琛(左二)表示更珍惜與團友見面的日子。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信徒牧養模式改變 牧者費心思突破限制

宣道會屯門堂主任牧師游淑儀指,為讓信徒更投入於網上聚會當中,教會提供不同網上聚會方式以切合不同牧區需要。以崇拜為例,由於青少年着重互動性,因此青少年崇拜以直播形式進行;相反,成人崇拜的受眾佔教會的大多數,為確保流程順暢及減少網上直播的不穩定性,故預先錄製影片,信徒自行播放影片。

傳道人陳美芳負責張逸卿所屬的長者牧區,她指出,受「限聚令」影響,現時長者牧區聚會改為網上進行,唯牧區有約三分之一的信徒因沒有智能電話,無法參與聚會。為此,陳美芳與同工早前將詩歌及講道信息錄製於記憶卡內,並購買30部可插記憶卡的播放機送贈給他們,使無法參與網上崇拜的長者都可以維持信仰生活。但在第三波疫情爆發後,為免出現交叉感染,牧者暫停到長者家中更換記憶卡,「所以最近有第二個行動,就是我們想再進一步,從教會收集(智能)電話,供長者信徒使用。」她早前派發問卷,調查有多少長者需要智能電話、可上網的電話卡和技術支援。同時,她向教會會眾收集合適的智能電話,希望讓更多長者參與網上聚會。陳美芳笑指:「想盡辦法都是為了讓所有長者團友參與網上聚會。」

牧師游淑儀指,直播青少年崇拜能增加現場感, 提升青少年的投入度。
陳美芳指團友可以重複收聽記憶卡的內容。
張逸卿婆婆所屬的團契會定期舉辦活動,例如旅行及到區內老人院探訪。 (照片由受訪者提供)

在青少年方面,主理徐溢晴所屬教會青少年牧區的傳道人郭文鋒認為,在沒有群體敬拜的情況下,他更着重教友個人與神的關係,希望趁機提升團友的個人牧養。自改為網上聚會後,郭文鋒定時聯絡教友,關心其近況。此外,他近日開始透過與青少年團友通電話,進行一對一靈修,協助他們與神建立更親密的關係。同時,郭文鋒打算把他的牧養工作轉到網上進行,例如把原本以實體聚會形式舉行的「大專生門徒訓練」改為網上小組。即使效果未為最佳,但為免團友無了期地等待恢復實體聚會,他只好出此下策。

傳道郭文鋒指會友開始適應網上聚會,笑稱早前猶如在演「獨腳戲」。(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重新思考信仰意義 牧者盼政府統一放寬標準

疫情肆虐,政府收緊防疫措施,宗教場所亦受到規範。游淑儀同意教會有社會責任,須配合政府抗疫,但她對戲院可以放寬至場地可容納人數的一半,教會則不能一併放寬感到疑惑。她認為政府可以重施早前放寬教會限制的防疫措施,如進入前須量體溫、限制人數等,使教會能重新開放。她問道:「市民在戶外做運動可豁免配戴口罩,我們的教會也有戶外地方,那麼可不可以一起跳『讚美操』呢?」她希望政府在制定政策時有劃一的標準,政策限制不要過於「一刀切」。

游淑儀續指,教會今年的主題原定為「四出宣教」,內容包括到外國及在本地區內傳福音及服侍弱勢社群工作,但因疫情緣故,相關活動取消,所屬主題亦順延至明年。今年無法到外地宣教,便從進行軟性教育入手,在講道的信息中教導『教會無牆』概念。她補充,「教會無牆」意指教會不止是限於教會場所本身,而是把教會的力量無界限地帶入社區不同的領域和群體,使基督教的精神實行於教會外。

「我曾聽說:人就是教會,我們就是教會的本身。」陳詠琛指牧者一直教導她,教會不是一個固定場所,不會被一座建築物所限制,只要基督徒聚集在一起就是教會。她補充指,自中一參與教會聚會至今已七年多,從沒有想過有一天會無法進行實體聚會:「所有事都好突然,沒有人知道何時是最後一次返教會」。她反思到信仰不限於教會聚會,亦不止為了與朋友相聚,反而應更注重個人牧養,花更多時間閱讀聖經,拉近自己與神之間的關係。

牧師游淑儀指今年講道信息主要配合現今香港處境,期望信徒能保持對時代變遷的敏銳和反思。
牧師游淑儀及同工每天會發放靈修禱文予會眾,主題 主要圍繞著疫情。(照片由受訪者提供)

 

《San Po Yan Magazine 新報人》

新報人(SPY)是香港歷史最悠久的大學生實驗報紙,以實踐新聞自由為原則;體現不趨附商業利益,不附從政治功利,只為專業學習的存在價值。

留言

始料不及的疫情 醫護盼重返舊病房

本土速遞抗壟斷 轉型合作互補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