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 · 搜尋
· · 英文版 · 訂閱

港聞

狹縫間的故事 樓梯舖記錄者莊盈:想為這個社會做點事情

長沙灣青山道的唐樓群中,冒出一幢幢高聳入雲的新式樓宇;街道上一排排密密麻麻的小商鋪,夾雜一些新興連鎖餐廳,顯得份外格格不入。莊盈看到對面街道上人去樓空的唐樓,腳步便停下來並伸手指着,「曾經這裏有很多間樓梯舖,現在全都結業了。」然後向記者講述轉角樓的賣地歷史,她甚至連樓房的賣地年份和古蹟級別都記得一清二楚。她娓娓道來在這裏的經歷,走到二手書店門前時,她亦透露了這裏即將結業的消息。

比起社區導賞員,莊盈更像一位「原居民」,以「真情文字」、「實感畫作」敘述青山道的人和事。疫症來襲,她的留學計劃被迫取消,卻令她意外得到更多時間和機會觀察社會。莊盈開始記錄還有一息尚存的樓梯舖,令城市的溫度得以保持,讓更多人一起感受樓梯舖的人情味。

性格內向的莊盈,找人做訪問都需要鼓起很大勇氣,幸好老闆們都很友善,亦很願意分享自己的故事。

理想和現實的反差 無力改變社會

今年24歲的莊盈,是一位園境師,也是一位樓梯舖的記錄者。於大學時,她修讀了園境建築學,在別人眼中,園境建築學是理科,而園境師是種樹高手。可是,園境建築學是人文學科,涉獵各種其他學科的領域,如社會科學、文化研究和藝術等。園境師除了懂得種植知識,還要懂得規劃空間和設計配套設施等。

讀大學時,莊盈習慣以顏色區分不同的資訊,在做記錄整理時,大學的知識能大派用場。

她除了要具備專業知識外,亦需要學習接觸不同社會人士,了解他們的真實需要,從而設計適合他們的發展計劃。故此,莊盈認為園境學是以人為本、人境共融,不像工程學和建築學般只顧著重成本效應。在大學四年級時,她曾到老撾考察,就中國在老撾農地上發展鐵路提出意見。她指,老撾土地肥沃,而老撾人長期依靠耕作為生,他們懂得與自然共處。可是,鐵路項目不但影響農民的生計,也破壞他們與自然的共處方式,且老撾政府未有妥善及周詳的安置計劃,還打壓異見者。莊盈指園境師的主要工作,是要想辦法興建鐵路,同時也能幫助農民面對未來生活,考慮他們的生計問題。她眼神堅定地說,「就像防止不公義的事情發生,不會像設計師只重視成本效益。」所以,莊盈以人為重心的思考方式,就是從大學修讀園境學時培養出來。

「可是,現實上並不是這樣。」莊盈慨歎大學畢業後到園境公司工作時,才發現自己的理想和現實有很大落差,「大學教我怎樣以園境學改變社會,現實卻是與別人開會討論用多少泥種一棵樹。」莊盈解釋,原來香港發展商大多傾向聘用國外設計師,由他們提出設計藍圖,而本地園境師只能修正藍圖、使設計更符合香港建築條例等瑣碎工作。加上,園境師在香港未受重視,因發展項目都是以工程主導,所以園境師在項目計設上往往沒有主導權。莊盈聳肩嘆息道,「園境師的地位在香港太卑微,我又如何改變社會呢?」她多次反問自己,是否希望成為一位園境師。儘管秉着「想為社會做點東西」的心,近年鄉村清拆及市區重建不斷發生,莊盈眼見居民被迫失去住所和工作,當局對居民的未來生活不負責任。且實際上園境師的工作卻遇到很多掣肘,更使她感到無能為力。

社運成為推動力 記錄樓梯舖感受時間殘酷

這種無力感在「反修例運動」後更為嚴重。社會經歷社運後,掀起本土思潮,人人都希望盡力保存本土特色和文化,「當時有很大的無力感,是因為我們很想改變社會,但做了很多事也改變不到,所以想記錄社會的形式,為香港做些事情。」莊盈承認經歷社運後,心態改變了很多,對於自己想做的東西,不再找藉口推搪。「社運前,生活是混混噩噩,雖然腦裏有很多想為社會做的事,但是懶於實行。可是社運後,未來有着未知之數,有些東西現在不做,將來沒有機會做,不如把想做的事都去做吧。」就這樣,社運帶來的無力感,反而成為莊盈記錄樓梯舖的推動力。因此,她創立「香港樓梯舖」社交平台,以圖畫和文字保存香港的樓梯舖故事。

莊盈到土瓜環做記錄時是夏天,而鴻福街的太陽特別猛烈和耀眼,因此她以以橙色為土瓜環小誌的主題顏色,以此代表土瓜環的太陽。

「與唐樓共生的樓梯舖,在社區上往往被人忽視。」在記錄期間,莊盈感到時間的冷酷無情,也多次經歷樓梯小舖突如其來的結業。青山道「永勝鐘表」店主應叔,是她記錄中的第一位被記錄者。她說:「這次記錄是帶有遺憾的一次。」每次路過 「永勝」,她都想走進舖裏找應叔聊天,但每次都有要事在身,便決定下次再來。直至某天她再次到訪「永勝」,看到應叔皺著眉頭讀手裏的信,從他的言語中才得知「永勝」快做不住。莊盈看到應叔灰心喪氣的神情,為了不打擾他,於是匆匆離開,想著下次再來。

可是,當莊盈再次回到青山道,「永勝鐘表」只剩下一道已被粉刷的白牆。她回憶着往事,眼底表露着惋惜和遺憾,「不知道應叔過得還好嗎?我還未跟他說再見呢。」很興幸,莊盈從其他青山道鐘錶老闆打聽到應叔的近況,得知應叔有家人照顧,生活安好,她總算放下心頭大石。遺憾的是,莊盈仍未能聯絡應叔,而親手做的禮物仍遲遲未送到他手中,「永勝鐘表」的突然拆卸令她明白,自己是無法與時間競賽,「每次提起『永勝』,我都感到很遺憾和可惜。」

莊盈會親手製作禮物給每一位曾接受訪問的樓梯舖老闆。

不經意成為加害者 反思小店式微與自身關係

儘管社區重建使舊區的人和事消失,作為園境師的莊盈認為,「社區始終要隨人類的發展步伐而改變,重建是必須的。」她指,香港的重建計劃仍有很多不足,而政府沒有仔細思考安置問題,反而是「令一些邊緣人更加推向邊緣」。

她舉例,在某幢唐樓樓梯旁賣花的伯伯,他唯一工作就是賣花。若唐樓被收回重建,他唯一的糊口方法都失去,而重建成為剝奪他生計的武器。政府收地後不會對租客負責,只給予業主賠償,亦沒有給予小商戶合適的安置安排。「我認為一個社會,市民是可以參與社區規劃,由他們決定政策者的計劃,以『由下而上』的方式建立一個社區,這是我最想做到。」

雖然政府須為舊區文化式微負上最大責任,莊盈卻在記錄中發現,其實自己也是其中一個加害者。她憶述,青山道「樂行唱片」梁老闆的一番話,「現在的人只會上網或去商場買東西,不會光顧街上的小店,甚至有人覺得他是賣翻版光碟。當時我想了想,自己也是這樣的人。」當莊盈知道「樂行」即將結業,打算給梁老闆製作一份禮物,她特意到街邊的文具小店買材料,可是買不到相架,最後還是要在十二元店才買得到。她每次回想梁老闆的那番話,都感到羞愧和內疚。許多特色小店漸漸消失,樓梯舖的倒閉只是其中一個例子,雖多歸咎於市區重建,也可能是現今市民的消費模式,促使樓梯舖漸趨式微。莊盈寄望,「在青山道篇作總結時,能引起人反思自己的消費模式與樓梯舖的關係。」

儘管樓梯舖的倒閉不但歸咎於社區重和市民的生活習慣,莊盈表示傳統技藝後繼無人也是使樓梯舖倒閉的原因。

《San Po Yan Magazine 新報人》

新報人(SPY)是香港歷史最悠久的大學生實驗報紙,以實踐新聞自由為原則;體現不趨附商業利益,不附從政治功利,只為專業學習的存在價值。

留言

一65歲女子官涌疫苗中心接種科興後不適送院 情況穩定

尖沙咀華源大廈7時完成圍封 未有確診個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