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 · 搜尋
· · 英文版 · 訂閱

港聞

賣旗制度設收入門檻 疫下NGO感困難

每年有不少志願機構都會申請「賣旗」,希望籌款幫補開支。但對小型非牟利組織(NGO)可謂困難重重,因社署規定有「收入指標金額」,在疫情下要達到下限,對NGO有一定困難,若達不到就有機會失去明年抽籤的資格。

2022至2023年度社會福利署(以下簡稱「社署」)「賣旗日」申請將於5月14截止。過去一年,受到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影響,多個機構未能如期舉辦「賣旗日」。據統計,2021年1月至4月原有31個機構舉辦「賣旗日」,當中有22個機構取消,或轉為線上籌款。因不可抗因素而取消賣旗的機構,亦不保證獲得翌年「賣旗日」資格,必須按程序重新申請抽籤。要得到「賣旗日」資格,對NGO而言已經不容易,不僅要達到申請門檻的淨收入指標金額,還要靠運氣抽到較前號碼,優先選擇賣旗日子,就如2021至2022年度社署接獲220份申請,最後批准112間機構賣旗。儘管社署已評估社會現況調低賣旗「淨收入指標金額」,但依然未能解決小型NGO的憂慮。即使成功獲得本年度資格,機構仍要面前「淨收入指標金額」的門檻,如最終籌款達不到該年度指標金額,將會被「停賽」一年。部分機構透過賣旗籌得的款項,足以分擔相當營運開支。少了一個籌款途徑,意味他們要另謀資助。

 

抽中星期三賣旗      小型機構放棄

社署於每年4月或5月開放「賣旗日」申請,所有申請由「獎券基金諮詢委員會」(委員會)於9月進行審批。審批時會考慮到申請機構的籌款用途,以及舉辦大型籌款活動的動員及組織能力,例如會參考該機構過往於「賣旗日」的淨收入是否達到有關指標。申請獲批核的機構將會於10月收到通知並進行抽籤決定選擇「賣旗日」的舉辦日期及區域的次序。

現時「賣旗日」會在星期六,及暑假期間或公眾假期的星期三以全港及分區形式舉行。社署亦推行了「籌款承諾機制」,預留暑假期間的四個星期三供候選名單上,即符合申請資格但抽不中賣旗日子的機構申請。但由於星期六舉辦較星期三容易招募義工,人流亦較多,多數NGO會選擇在前者舉辦,並會避開炎夏,而次序較後或透過「籌款承諾機制」申請的機構就只能選擇餘下日子,通常為星期三。

 

自強協會曾因不達「指標金額」而失申請資格

 

服務肢體殘障人士的自強協會於2020-2021年度的「賣旗日」抽到較後號碼,心儀的日子被其他NGO選定了,即使知道可以透過申請「籌款承諾機制」獲分配日子賣旗,但考慮到義工於暑假賣旗的可行性,及賣旗地點的限制,他們放棄了申請及舉辦「賣旗日」。自強協會註冊社工葉偉強:「我們很多義工都是輪椅人士,夏天(賣旗)在街上頻撲對他們來說很辛苦。裝着款項的旗袋亦很重。」葉偉強又指,港鐵站是賣旗「最好賣」的地方,但星期三的「賣旗日」不得在港鐵站範圍內賣旗,再加上星期三是平日,難找到義工。關愛動員(國際)有限公司(下稱關愛動員)總幹事陳小荃更指籌辦「賣旗日」需要動員很多人力物力,若只有星期三選擇,陳小荃直言:「我不會選擇。」若非星期六進行賣旗,籌得的款項不會多,變相難以達到淨收入指標金額門檻,亦會動用很多資源,對機構營運造成困難。

 

NGO申請賣旗程序圖表

 

賣旗設收入指標      小型NGO感壓力

獎券基金委員會於每年9月考慮及通過合資格的申請,其中一個準則為該NGO去年的賣旗收入能否達到社署所訂的「淨收入指標金額」。換言之,如NGO於前一年的賣旗淨收入低於「淨收入指標金額」,該NGO將失去本年度申請賣旗的資格。據社署資料,申請2021至2022年度全港賣旗日的「淨收入指標金額」為九十六萬元,分區賣旗日則為二十七萬元。

有NGO指出此機制令他們感到有壓力,葉偉強:「明白(政府)是害怕(NGO)會浪費機會,但對小型NGO『很傷』。」相反對大型NGO而言,社署所訂的「淨收入指標金額」未必成壓力,以香港公益金為例,此機構已連續4年成功舉辦賣旗活動,變相未曾因未達標而失去資格。自強協會一向都會選擇於九龍區舉辦「賣旗日」,但即使是於人口較多的九龍區,協會仍對「達標」感困難。葉偉強指,協會的賣旗收入曾達三十多萬,但已經是收入較高的一次。香港有更多比自強協會規模更小的NGO,對這些NGO而言,葉偉強認為無論人力、物力、認知度都令這些NGO不能輕易達到指標金額。

對於「淨收入指標金額」,社署回覆指會考慮該機構未能達標的原因,如不能控制的因素,包括疫情,而決定會否酌情處理。

 

自強協會註冊社工葉偉強指指標金額制度對協會構成壓力

 

小型NGO賣旗亦面對重重困難,令他們更難達到指標金額。陳小荃指現今人們對捐款較保守,機構認知度亦會影響人們捐款意欲。葉偉強則指有人會因為不認識該機構而選擇不捐款。

對關愛動員而言,賣旗收入將會用於食物援助、兒童服務、家庭服務等範疇,而自強協會則會用於籌備活動,以幫助殘障人士。關愛動員的陳小荃指出,賣旗收入對機構而言是額外的補貼,幫助機構做「落地」的工作,為有需要的人提供服務。

 

街頭賣旗過時         冀拓闊協助途徑

街頭籌款活動始於1930年代末,經過逾80年洗禮,由鐵錢箱演變至塑膠袋,由紙花、紙旗到貼紙,善心人士投入的錢幣亦由「英女皇」變為「洋紫荊」。今時今日,若機構仍有意以「街頭賣旗」籌款,需要提前一年向社會福利署申請「賣旗日」資格、提前半年進行準備工作及事後清算金錢,過程需花費大量人力、物力。對小型機構而言,更是吃力。

 

「賣旗日」準備工作包括構思、設計、製作貼紙

 

葉偉強指:「實體賣旗動用的工作量與賣旗最終所得金額不成正比。過往籌備賣旗日需要提前半年向中小學發送邀請以招募義工,但由於疫情中小學停課,我們無法邀請學生義工。」他直指,如今不能再依賴舊式賣旗籌款,寧可跳出賣旗制度,嘗試其他籌募善款途徑,例如向不同企業及知名人士尋求捐款、透過網上平台籌款,及增設攤檔義賣。

隨著資訊科技發展,貨幣電子化令人們減少使用實體貨幣,街上行人塞上耳機、低頭看著智能電話,亦無暇停下腳步關注正在街上籌款的義工。時代發展,加上遇到疫情影響,各慈善團體亦反思籌款途徑。

陳小荃表示,市民對街頭賣旗的印象今時不如往日,或影響籌款成效。她承認「賣旗日」申請制度下的最低籌款額對機構存在壓力,但更期望社署及政府相關機構去了解多些NGO實質「落地」工作,給予相應援助,幫助小型NGO上軌道,做更有針對性的工作。

 

關愛動員總幹事陳小荃期望社署多了解NGO的「落地」工作,從而更有針對性地提供協助

 

記者:劉鎧翹、周諾妍、梁宇

《San Po Yan Magazine 新報人》

新報人(SPY)是香港歷史最悠久的大學生實驗報紙,以實踐新聞自由為原則;體現不趨附商業利益,不附從政治功利,只為專業學習的存在價值。

留言

利君雅不獲港台續約 林鄭月娥:沒有參與港台人事管理

鰂魚涌康怡花園N2座全部居民送檢疫中心隔離21天 消息:政府研已接種疫苗或縮短隔離日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