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 · 搜尋
· · 英文版 · 訂閱

社政

城市浪費遇剋星 剩食回收成風氣

打開網上討論區,不時看見「一人一樣屋企過期食物」的帖文,當中不乏「82年百事」、「過期 10年罐頭」等生活笑話分享。據統計,香港每天浪費的廚餘高達3,600噸,重量相等於300架雙層巴士,其中部分被丟棄的食物可供食用。面對龐大的食物棄置量,有機構組成社區義工團隊,收集蔬果麵包後再轉送給基層。更有初創企業將剩食投入其他市場,推動可持續發展。

區內建街市網絡 贈送蔬果予基層

正值炎熱的五月,未及正午,熾熱的陽光就灑落在人頭湧湧的街市,一群身穿橙色衣服的人在市內穿梭,從檔販手上收集各種蔬菜,把藍色的膠箱擠滿──他們就是食物回收機構「食德好」的團隊。

早上十點,「食德好」團隊前往大埔富善街街市收集捐贈蔬果。

「我們今日第一次嘗試早上10時收瓜菜。」「食德好」項目主任黃煒霖坦言,以往他們每星期有四天到區內街市收集「被放棄」的蔬果,但受疫情影響,現已改為每逢星期一、三、五收集菜果。「食德好」位於大埔中心的團隊與區內3個街市檔販合作 ,黃指出,「檔販按經驗揀走『冇咁靚』的瓜菜,但其實它們也可以吃,所以我們會呼籲檔販留下,待我們來收集。」而收集後的蔬菜將送到中心進行分類及包裝,並於當天下午5時送往附近院舍,及以會員制方式送出食物,派發予殘疾人士、領取綜援人士、領取高額長者生活津貼的長者、或由社工轉介的公衆人士。以往會員可於每日下午在中心排隊領取蔬菜及乾貨,但因疫情的緣故,改爲由中心員工每月上門派發,至今區内逾300户居民因此而受惠。另外,上門服務只會派發乾貨及防疫用品,至於蔬果則由中心員工直接送往院舍。

義工們將容易壓碎的蔬果和普通蔬果分開盛載,待到回收中心後另行篩選。

欠雪櫃存放有制肘 地域問題難擴展

現時「食德好」向街市檔販收集新鮮蔬果,至於乾貨方面,黃煒霖表示有公司或善心人士不定時贈送乾貨,如米、麵、汽水及罐頭等,一般直接送往中心,省卻中心的運送安排。他指出,有部分乾貨送達後已經「過期(最佳食用日期)」,但其實食物尚未變壞,因此中心人員會進行篩選後再把食物送出。黃續指,以往有不少熱心人士希望捐贈各類食物,「以前有人聯絡我們,希望將雪糕、雪條送予會員。奈何中心沒有雪櫃,未能存放急凍食物。」他補充,以往獲贈大量凍肉,甚至有燒臘店希望與中心合作,惟受食物存放限制作罷,遲遲未能擴大回收食物的種類。

作為全港首間食物回收機構,「食德好」目前於大埔、石籬及元朗三個地區提供食物回收服務。黃煒霖指,這三個地區的街市分佈較集中,且路面寛闊,方便他們在市內穿梭收集蔬菜。「市區街市的行人路較窄,我們推手推車收菜容易阻礙行人,不及新界地區方便。」他提到,除「食德好」外,亦有其它機構於不同地區回收食物,因此暫時未有計劃擴展食物回收服務的範圍。

去中心化收集麵包 為義工建設完整路線

有別於「食德好」的中心化回收模式,由浸會大學人文及創作系助理教授譚迪詩博士所創立的網上平台「Breadline」,則採用了「去中心化」的模式回收賣剩的麵包。「現在的飲食回收系統,應該邁向一個擁有很多中心點的營運模式,『Breadline』就是想要Decentralized(去中心化) 整個救食過程。」她說,救食行動需面對時間挑戰,如將遍佈在城市不同的角落的麵包舖的「剩包」,在晚上七點半到十點半的收舖時段間全數回收。她表示,若分派義工在三個小時內走完既定路線,然後再將食物送回回收中心儲藏,實在太浪費時間。

「Breadline」將回收到的麵包進行分類,等候車輛運輸去社區中心。

為了解釋「Breadline」的操作,譚博士打開了辦公室的電腦,展示了他們的網頁。「這是我們的麵包舖合作網絡的Google Map。你可得知位於堅尼地城的一間麵包店在八點半閉門,而另一間位於康城的麵包店也於八點半關閉。這個地點距離,即使有私家車都不可能在兩個地方同時出現,進行回收。」她續表示,你可在「Breadline」地圖上自選路線,沿線回收賣剩的麵包。除此之外,網站更可於麵包店閉門前一小時,以不同顏色顯示各麵包店內剩下的可回收麵包數量;若當天如果麵包被客人賣光,地圖上的顏色標示就會消失。

「Breadline」的創始人譚迪詩展示如何使用「Breadline」網上平台,以最短時間收集最多麵包。

「8點半收完康城(麵包店的剩包),9點順道去剛收舖的坑口麵包舖,最後所有麵包將送到位於天后和將軍澳的運輸車,直接送到合作的社區夥伴手上,派給有需要的人。」譚迪詩指這種運輸方法靈活性較高,對時間和地點的限制較少,尤其可減少義工舟車勞頓數小時、卻只收得寥寥幾個麵包的機率。她還希望進一步完善「去中心化」的運輸方式,「雪櫃好緊要,每個社區多個雪櫃儲藏、或者每個屋邨商場提供一個小小空間作回收點,就會使回收工作的靈活度提高很多。」

過期麵包釀手工啤 預期量產逾5000升啤酒

「剩食」除了贈送用途,其實也可以投入不同行業再利用。「bREER」就透過回收餅店賣剩的麵包釀製手工啤酒,並成功打響名堂,為香港食物回收出了一分力。「bREER」由香港科技大學4名學生創立,負責人Anushka Purohit笑言,他們的創立契機來得非常突然。她指:「有一次我們4人完成考試,在科大校園打算慶祝,但時間太夜,只能到麵包店買麵包吃。當時,我們看到店員將一大堆過期麵包丢棄,再過幾天喝酒慶祝時就想到,可以用麵包製作啤酒。」他們留意到麵包中的大麥(barley)和麥芽(malt)可以用作發酵製成啤酒。那時,他們以剩食麵包釀酒的理念參加ENACTUS創業比賽,成功贏得第一名,他們便將全數獎金投入「bREER」以製作麵包啤酒。Anushka Purohit指,他們初時在網上購買發酵用品及釀酒物資,並於自己的廚房嘗試釀製啤酒,然後調配至適合的味道、又記錄下配方,最後供釀酒廠量產。在收集麵包方面,「bREER」團隊於科大招募「bREER Runner」,理念與「Breadline」的義工團相似,「bREER Runner」需在各區收集麵包後,送到位於科大的倉庫進行品質篩選,然後運到釀酒廠使用。

「bREER」由四位香港科技大學學生創立,專門回收餅店剩餘麵包釀製手工啤酒。

Anushka Purohit提到,團隊對用作釀酒的麵包有所要求,麵包不能沾有醬汁,她舉例:「使用菠蘿包就要去除上面的脆皮,只使用麵包部分。」而釀製一支啤酒需用到350克的麵包,而團隊正逐漸增加釀製數量,預計下個月可生產5000升啤酒,同時讓原本遭丟棄的5000公斤過期麵包「重獲新生」。

香港食物回收文化未普及 難以說服大眾

在數次交談間,各回收食物團隊皆認為,香港的食物回收文化尚未普及。譚迪詩坦言,「Breadline」義工反映,回收計劃在社交媒體和社會間的認知度不高,但譚卻認為,研究項目已經得到很多曝光率和使用率。相比初期她在進行食物研究時,現在香港人對剩食文化的了解已有所提高,但對比其它發展城市,香港的剩食回收制度依然落後。「大部分英國超市都進行剩食捐贈計劃,但並非政府立法進行,而是商家之間的共同商議而進行。可是,大部分香港回收機構需自行到處說服捐贈者。」

「bREER」亦遇到同樣問題,Anushka Purohit在最初說服餅店合作時遇到不少奇異目光,人們對麵包釀酒一事有不少質疑。「始終(麵包釀酒)在香港是一種新事物,較難說服別人,他們亦會問『work唔work㗎?』」Anushka Purohit舉例,在英國流行喝麵包啤酒,但香港在這方面卻較落後,因此人們看到啤酒製成品,才會相信麵包釀酒技術已相當成熟。

有關人士還認爲,若想在香港推廣剩食文化,其中一個方法是進行大眾教育,因爲當市民擁有相關概念的話,就會減少懷疑和詬病。黃煒霖表示,「食德好」進行一系列宣傳教育工作,機構在葵涌設立教育廚房,使用各中心收集到的食物並舉辦不同的工作坊,如製作酵素、利用廢油製作手工皂、以廚餘拓染及紮染等等活動,以提高公眾的回收意識。

現時「bREER」的啤酒於灣仔一間雜貨店發售,「bREER」團隊正與大型連鎖餐廳Pizza Hut及KFC商討合作,期望利用薄餅餅底釀酒,並在各分店提供合作製成品。Anushka Purohit興奮道,與大公司合作能提升「bREER」的知名度,亦可以向大眾證明麵包釀酒的可行性,讓剩食投入市場,創造新商機。她亦提到,最近收到環保署對釀酒產生工業廢料的調查報告,她認為其調查證明,政府正留意這一行的運作。長遠而言,將剩食重新投入其他行業可推動本港可持續發展。

「bREER」以回收麵包釀製不同口味的啤酒,現正於灣仔一間雜貨店發售。

扶貧非剩食回收終點 考慮城市可持續發展

香港作為一個依賴進口食物、較少本土製造食品的城市,本港食物系統的末端,容易造成大量食物浪費。譚迪詩指,糧食系統非常脆弱,一旦在其中一環出現問題便很容易反映出來。她舉例指,「月餅回收」為扶貧之舉但並非食物回收的終點,「每年,各團體都會回收到幾萬個月餅,誰替你消滅這些剩食?它們不適合長者和貧窮人士的身體食用,那你可以捐贈給誰呢?」

她指,大部分回收機構都把食物捐贈給社會上有需要的人士,但食物回收的最終目標不應止於此,更需考慮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尢其城市該如何穩固一個脆弱的食物系統。

「扶貧,不是幫你處理這些剩食的答案,我們要繼續思考。」

《San Po Yan Magazine 新報人》

新報人(SPY)是香港歷史最悠久的大學生實驗報紙,以實踐新聞自由為原則;體現不趨附商業利益,不附從政治功利,只為專業學習的存在價值。

留言

何詩蓓以奪兩面奧運銀牌經歷 籲年輕人有目標不要放棄

中環街市活化後試業首日人流旺 商戶冀港人多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