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 · 搜尋
· · 英文版 · 訂閱

港聞

【2021施政報告】施政報告聚焦新界北發展 各界均未看好持觀望態度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本屆任內最後一份施政報告,內容以增加土地及房屋供應為重心,當中大幅篇章著墨於新界北發展,林鄭月娥形容為「重中之重」;然而,儘管報告涵蓋了多項新界北發展方向,例如建設北部都會區、規劃北環線再伸延、放寬祖堂地出售限制、收回棕地、馬料水及龍鼓灘填海等等,各界均對以上想法並不看好,原因是認為政府「空口說白話」沒有實質行動,亦批評政府未有考慮當區實際發展情況,強行開發將令基建及社會設施難以應付人口增長所需。

北部都會區將令區內人口急增 基建及社區設施恐怕難以負擔

林鄭在施政報告中擬在未來建設北部都會區,涵蓋元朗區和北區兩個地方行政區,佔地面積約300平方公里,當中以天水圍、元朗及粉嶺╱上水等已發展成熟的新市鎮及其相鄰鄉郊地區作樞紐,再連接六個處於不同規劃及建設階段的新發展區,包括古洞北╱粉嶺北、洪水橋╱厦村、元朗南、新田╱落馬洲、文錦渡和新界北新市鎮,銳意變成香港未來二十年城市建設和人口增長最活躍的地區。政府預計整個北部都會區發展完成後,住宅單位數目將增加90.5萬至92.6萬個,一共可容納約250萬人居住。

不過,時任北區區議員張浚偉對此持保守態度。他指北區現時人口約30萬,當中皇后山經已動工建屋,連同公屋、居屋及私樓一共提供約6萬人居住空間,再計上如暉明邨等插針式興建的樓宇,可見未開啟特首的「北部都會區」發展之前整個北區已經需要容納約40萬人,這是一個非常龐大的數目,以致現時社區之中已經出現了擁擠情況,例如停車場車位不足、公共交通工具班次及容量不足等,假如政府真的強行再加250萬人進來,社區只會淪為密度超高的住宅區,缺乏足夠文娛康樂等設施,變相降低居民生活質素。

他續解釋,在北環線未興建下,市民出入只可以靠東鐵及吐露港公路,上下班時間已經連高速公路都塞車,乘客轉乘地鐵也只能擠在新引入的九卡列車裡面,若然不先增加通往九龍和港島的方法,貿然提高北區人口只會令居民怨聲載道。張浚偉認為,現時吐露港公路基本上無法擴建,交通問題無解決方法,「哪怕政府有意增加區內就業職位減輕通勤人數,在250萬新增的人口面前都只是九牛一毛,除非政府希望市民透過新起的龍山隧道連接新界與內地,讓他們返內地工作。」

他批評北區發展其實已非新鮮事,許多當地居民都已經一早有心理準備,然而現時政府依舊保留一套官僚思想,認為當地一定要先有人口才有交通,例如從前的日出康城或天水圍發展等,這是市民不希望看到的,因為第一批搬進去的人幾乎要「捱」,直到基建跟上才能擁有正常的城市生活。這樣的「暴力式開發土地」,並不可取。

北環線施工困難 憂重蹈啟德覆轍

為配合北部大都會區發展,政府擬興建一條連接洪水橋/厦村至深圳前海的港深西部鐵路,規劃的北環線向北伸延,經落馬洲河套地區(河套地區)的港深創新及科技園(港深創科園)接入深圳的新皇崗口岸;將北環線由古洞站向東伸延,接駁羅湖、文錦渡及香園圍一帶,再南下經打鼓嶺、皇后山至粉嶺。除此之外,構思亦包含探討興建尖鼻咀至白泥自動捷運系統的可行性,以帶動該區與流浮山的發展。

張浚偉指出,現時北區市內幾乎已經沒有位置能夠插針興建鐵路站與軌道,若然執意去做必需大動干戈收回鄉郊土地,這就會涉及祖堂地、棕地及丁地問題。「這並非一時三刻能夠解決的問題,畢竟興建如此多站要收回如此多地,10年起計也不過分。」再者,環線以至自動捷運牽涉技術造工問題,不排除政府在耗用大量公帑時間後終得出「難以實行」四隻字便了結草案。

祖堂地出售規則放寛 政府稱缺乏資料作跟進

祖堂地地權複雜,政府為加快房屋及土地發展,研放寬規則,往後只需八至九成地主同意即可放售。

現任上水區鄉事委員會主席表示支持,他認為有些地主經已離開香港或離世,若然能豁免無需100%同意才能出售土地,相信亦是大部分持分者的意願。

不過,本土研究社研究員周藹銓則批評鄉事「輸打贏要」,在祖堂地及丁地上的態度南轅北轍,對於政府樂意開先例解決祖地這舊豬頭骨表示歡迎,但同一時間卻又極力捍衛自己的丁權,質疑他們無意真心幫助政府解決土地問題。

另一方面,她又指政府在收回祖地的政策上有「放水」之嫌,其一是由於祖地能夠通過運用《收回土地條例》強行收回,無需多此一舉放寛限制;二來是因為政府在是次施政報告中對收回祖地及棕地的篇幅很少,當中更以沒有齊全的香港祖地分佈為由含糊地帶過,是混淆視聽。

棕地收回進度緩慢 政府未能兌現承諾

2018土地大辯論,小組以超過80%票數認為回收及發展全港約共2000多公頃的棕地是首要用來解決香港土地供應不足的方法,當時政府表示「全盤接納」,亦就此開啟專責小組負責棕地回收。不過,至今政府施政報告中寫到成功回收的棕地只有110公頃,連計未來將有望回收的額外47公頃棕地,回收率仍不足1成。

同期開始密切關注事態發展的本土研究社研究員周藹銓對施政報告有關棕地回收及發展的數字表示失望,皆因研究社曾去信政府,建議政府可先嘗試回收北區較易成功的「即食棕地」,面積達180公頃;又或嘗試擴大未來即將回收的47公頃棕地範圍至207公頃,但政府未有接納,理由是因為該些土地或屬於發展商的土地儲備,例如恆基或新鴻基早已在牛潭尾有初步發展規劃,若然隨意回收將增加法律及行政上的步驟。

她批評政府未有善用《收回土地條例》,需知道該條例如「尚方寶劍」的存在,能夠凌駕私人發展強行回收作公營用途,但政府卻「斬腳趾避沙蟲」,為了避免與發展商進行訴訟而自斷武功﹐變相無法兌現當初土地大辯論時的承諾。

不過,她並非認為政府「怕了」發展商,反而是打算順水推舟透過「難以回收」這理由去營造棕地回收停滯不前的假象,藉此合理化早前推出的明日大嶼,或今次施政報告所提及的龍鼓灘及馬料水填海工程,用急切性去減低市民反對聲音。

龍鼓灘馬料水填海 恐遠水不能救近火

施政報告提及兩處填海,近岸填海方面包括220公頃的龍鼓灘填海和約220公頃的屯門西地區規劃,另一選址則是馬料水填海計劃,主要提供創科用地。

前屯門區議員盧俊宇認為填海政策屬長遠規劃措施,若然要有效改善香港房屋需求問題,確實有比填海更急切要解決的議題,例如祖地棕地農地的重新規劃。他批評政府對中短期措施視而不見,寧願維持高地價政策也不願意盡快釋出土地,只懂以填海造地作「偽命題」令市民覺得政府有盡力解決土地資源問題,實情是得過且過沒有執行力。

他續指填海選扯也是個錯誤決定,因龍鼓灘附近有大量污染土地如發電廠、堆填區等,填海後用地不論作為工商住宅也都存在土地利用衝突問題;此外,他曾諮詢龍鼓灘附近居民意見,他們普遍反對填海,認為填海後連接內地對他們的益處不大,反而抹煞了他們唯一的「自然出風口」,令他們的生活質素下降。不過,也有居民認為只要賠償或收地金額合理,並沒有太大意見。

盧俊宇相信疑非新界北發展除了比較便宜,成功率比較大之外,亦能就此拉近內地與香港之間的緊密聯繫,相信這是北京願意看到的,所以林鄭的做法可算是在她任期前力挽狂瀾最大努力討好中央,若然新界北規劃最終成功落實,相信功勞也會歸於林鄭。

不過,他認為林鄭就算把這次的施政報告視作交功課,內容也太流於表面,從多項政策只有名字而沒有時間表的情況下不難看出,現屆政府只希望「吹大個波」,若然未能與下屆政府認真接洽,這些大規劃最終都只會被擱置。

《San Po Yan Magazine 新報人》

新報人(SPY)是香港歷史最悠久的大學生實驗報紙,以實踐新聞自由為原則;體現不趨附商業利益,不附從政治功利,只為專業學習的存在價值。

留言

【2021施政報告】政府續推大灣區青年政策 與內地合作發展「雙城三圈」

【林鄭稱有信心解決房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