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 · 搜尋
· · 英文版 · 訂閱

港聞

政府狂推疫苗接種計劃 市民批政策如同「谷針」

(資料照片:政府新聞處)

為增加本地接種率,政府制定各種措施及誘因鼓勵市民接種疫苗,包括:接種一劑新冠疫苗比率達七成的學校可恢復全日面授課堂、呼籲僱主向僱員提供「打針假」等;部分大學要求師生接種疫苗或定期提供自費檢測陰性報告方可進入校園。有學生為節省檢測費用而選擇接種疫苗,惟有學生因憂慮疫苗副作用而選擇不接種;亦有僱員受政策壓力而接種疫苗。根據政府疫苗接種數據,現時本地疫苗接種率明顯上升,然而社會出現反對聲音,形容其疫苗政策如同「谷針」。

當局早前宣布,考慮到新冠疫苗供應量、接種需求量與接種速度,由11月起全港21間社區疫苗接種中心將延長運作至今年年底。

大學要求學生「打針」及自費檢測 學生憂慮疫苗引副作用

香港理工大學(下稱:理大)是首間要求師生接種兩劑新冠疫苗的大學,若師生未有接種疫苗,則需要定期提供自費檢測陰性報告方可回校進行面授課堂,否則只可選擇參與網上課堂。

理大三年級學生謝同學表示,眼見現時新冠病毒變種能力較以往強,但仍不敢接種疫苗。她一方面擔心疫苗無法應付變種新冠病毒,另一方面憂慮接種疫苗後有機會引發副作用。謝同學提到,家族有三高及心臟病的遺傳病史,雖然自己未有被驗出遺傳基因病,但仍會擔憂疫苗誘發其他相關疾病,故此她選擇以領取免費檢測瓶的檢測方式取代接種疫苗,以確保個人未有染上新冠病毒,及向大學提交檢測報告。

理大曾向全校師生發電郵指,9 月開學後校內保安隨機抽查學生有否提交疫苗接種證明或陰性檢測報告,謝同學形容情況是「學校完全不信任學生,像有糾察員在監察。」,稱之前的社交距離措施,如分開課室座位、限制課室人數等已十分足夠,校方亦易於執行。對於大學配合政府疫苗接種計劃而制定的政策,她形容校方做法是為「谷針」,且校方政策成效不大,直言「態度過份強硬只會令人反感。」

謝同學認為,理大實行原有社交距離措施經已足夠,質疑校方新政策成效。(照片由受訪者提供)

同是理大生的秦同學因應校方政策要求而接種第一針疫苗,可是接種後出現心臟不適,須即時到急症室求診,經抽血檢查後發現其肝酵素過高。秦同學引述醫生指,有部分人士會於接種疫苗後出現肝酵素過高的情況,至於當時秦同學因緊張導致心臟不適,最後醫生向他發出為期一個月的「不適合接種疫苗」證明。兩星期後,他到醫院覆診檢查時,醫生指其肝酵素仍然過高,惟認為疫苗與肝酵素仍然過高無關,故此拒絕再開出「不適合接種疫苗」證明。秦同學稱「打完針後,身體好像差了」,更直言「不想冒險接種第二針疫苗。」

秦同學表示,護理系學生須回校進行部份面授課堂,而出席該些面授課堂可獲校方豁免,不需出示接種疫苗證明或自費檢測;但若學生參與其他面授課堂,則需按校方規定接種疫苗、或進行自費檢測。秦同學坦言,「不清楚疫苗會否有更多副作用,不想自己的身體冒險。」故在為期一個月「不適合接種疫苗」證明失效後,他選擇做自費檢測以參與其他面授課堂。

教育局要求教師「打針」 教師批接種計劃成效低

教育局8 月上旬公布有關新學年面授課堂安排,由9 月1 日起所有中小學教職員必須至少接種一劑新冠疫苗,否則需每14 天進行自費病毒檢測。在元朗一間小學任教的馬老師於政府公布相關政策後,考慮數天決定預約接種新冠疫苗。她表示,當初無打算接種疫苗,但考慮到自費檢測的費用昂貴,對個人經濟造成壓力,故決定接種新冠疫苗。馬老師原先希望在接種疫苗前,進行身體檢查,惟暑假期間許多診所預約額滿,故在未有進行身體檢查的情況下,趕及於開學前完成接種首劑疫苗。馬老師坦言,自己擔心疫苗副作用,眼見身邊有年紀相若的朋友在接種疫苗後感不適,須到急症室求診。她續指,有一些隱性疾病未必能透過身體檢查而發現,加上政府在發布相關接種疫苗後死亡個案缺乏透明度,令她更擔憂。

為鼓勵中小學教職員接種疫苗,馬老師任職學校為已接種疫苗的教職員提供2 日「疫苗假」,即每接種一劑疫苗便有1 天假期。學校校長會在教職員例行會議上提醒接種疫苗,亦會在學校網頁張貼海報,呼籲教職員「打針」。馬老師透露,在教育局公布教職員疫苗接種安排前,學校只有約四成教職員接種疫苗,其餘教職員因擔心出現嚴重副作用,例如心肌炎等而卻步。她又認為,若只有老師接種疫苗,小學生因年齡太小而未能接種,實際防疫成效不大。

馬老師同意政府疫苗接種計劃能提高市民接種率,皆因許多市民為省去自費檢測的費用及麻煩而選擇「打針」。然而,她認為「各人都應該有選擇權,不能強迫他人打針,若員工因不打針而遭解僱更是完全無理。」對於政府取消免費檢測,她直言新安排並不合理,「既然政府在疫情初期能提供到免費檢測,為何現在又不能提供?」認為現行政策目的只為提高疫苗接種率。

馬老師指單憑老師接種疫苗,實際防疫成效不大。(照片由受訪者提供)

鼓勵僱主顧及不適合接種者 勿剝奪僱員既有福利

國泰航空早前解僱拒絕接種新冠疫苗、及沒有提交醫生豁免證明的機組人員。勞工處回覆記者查詢時表示「不會評論個別個案」。

至於僱員因接種疫苗問題而被威脅解僱、或被解僱,會否造成歧視及觸犯法例,平機會回覆查詢時指,由於不同行業及崗位有不一樣的工作要求,因此「需視乎個別個案及實際情況而定,不能一概而論。」就僱主對接種及未有接種疫苗的員工作出差別待遇,是否構成歧視,平機會則指「需考慮具有受保障特徵的僱員」,如懷孕或長期病患,會否較難符合有關注射疫苗要求;其次,考慮僱員是否因不能符合要求而蒙受不利,及視乎僱主所提出的條件或要求是否合理。平機會補充,若僱主基於僱員未能接種疫苗而拒絕給予或剝奪他們既有的福利,並且未有為懷孕或患長期病患的僱員提供任何豁免或便利,將有機會構成間接歧視。平機會建議,僱主應顧及不適合接種疫苗者的需要,考慮為他們作出合適的安排,例如:容許他們提供醫生證明或定期進行檢測取代接種疫苗。

市民誤解疫苗安全問題風險 宜向仍未接種者進行解說

家庭醫生林永和指,隨着不少國家已展開疫苗接種計劃,有關疫苗的數據越來越多,並且能證明接種疫苗的安全風險低。林永和相信,若非「病到七彩」都適合接種新冠疫苗,不過如癌症或重度糖尿病患者未必能接種疫苗。林永和提到,其診所已為二千多名市民接種疫苗,當中僅為四名市民開出「暫時不適合接種疫苗」的醫生證明,其中原因包括:糖尿病患者糖尿指數太高,要服藥一個月來調較糖尿指數,之後再覆診才能判斷是否適合接種疫苗。

他表示,有部份「心大心細」的市民本身並無計劃接種疫苗,有僱員因僱主要求接種疫苗而前來向醫生要求開出「不適合接種疫苗」醫生證明書。林永和指,市民只是誤解疫苗的副作用及其接種風險,誤以為自己是高血壓或糖尿病患者就不適合接種疫苗。林永和認為來自政府或僱主「小小的強迫」可成為向市民解說清楚疫苗風險的契機,讓不論是否選擇「打針」的市民了解更多,」林又指,如要鼓勵餘下未有接種疫苗的市民行動,前線醫護人員應該「聽病人的心聲,然後解釋」,認為「基層醫療醫生可把握機會,在診症時了解病人的疫苗接種情況,並向他們解說。」

林永和指,前線醫護人員與基層醫療醫生應多了解病人接種疫苗的情況,並要多加解說。(照片由受訪者提供)

《San Po Yan Magazine 新報人》

新報人(SPY)是香港歷史最悠久的大學生實驗報紙,以實踐新聞自由為原則;體現不趨附商業利益,不附從政治功利,只為專業學習的存在價值。

留言

本港首宗腎臟配對捐贈個案成功 冀提升市民捐贈意識

以暗黑童話擁抱受挫的人 插畫家奈樂樂:你不是孤身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