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 · 搜尋
· · 英文版 · 訂閱

港聞

從零到全職手鈴推廣者 李潔瑤:音樂是代言人,我寧可用音樂說話

每逢星期六,一道白色門後總會傳出「叮呤噹啷」 的聲響,猶如提早宣告聖誕節的到臨。61個手鈴如鋼琴鍵般排列於桌上,她雙手揮動着指揮棒,她身前的十五位樂手便拿起了對應手鈴揮出音符。她就是 李潔瑤,現為「香港青少年手鈴樂團」藝術總監及「香港手鈴藝術協會」的主席。對她來說,手鈴是一種獨特的語言,能交織出不同的故事。

手鈴音樂初心  海外見聞促推廣手鈴

李潔瑤憶述,在中學求學時期首次觀賞手鈴表演,演奏者們分別負責各個音階的手鈴,看着他們輕輕搖擺手鈴,隨之發出叮叮噹噹聲音,原本單調的聲音在眾人合力演奏下,演拼成一首又一首樂曲。獨特的音樂節奏,使她彷彿置身於聖誕節的詩歌合奏中,亦頓時撼動她的音樂初心。縱使李潔瑤被手鈴表演吸引,惟一直欠缺接觸手鈴的機會。憑着多年對手鈴的喜愛,最終於升讀浸會大學後,獲機會淺嚐演奏手鈴的音樂樂趣 。

香港青少年手鈴樂團在2019年出席芬蘭及愛莎莉亞巡迴演出。及後,與愛沙尼亞手鈴隊Arsis Handbell Ensemble 舉行交流音樂會。(照片由受訪者提供)

在美國手鈴指揮研討會期間,李潔瑤每天都會抽空,在當地觀賞三場手鈴音樂會,她自言「這些高水準音樂會成為她學習(手鈴演奏)的『寶庫』。」她在外國學習手鈴演奏期間發現,外地的音樂資源比香港豐富,尤其手鈴樂譜數量繁多、且演奏器材種類多元化,使樂譜出現不同音色變化,令演奏更加精彩。「原來很多(手鈴演奏)技巧,(音樂老師)Mr Ralph Yoars都沒有教授,就連朋友在旅遊中買回來的樂譜,也只不過是冰山一角!」在美國留學的短短幾年,李潔瑤在當地的所見所聞,擴闊了她的音樂視野,亦在不知不覺間埋下推廣手鈴演奏的心靈種子。

大學畢業後,李潔瑤抱著「不玩手鈴就很可惜」的心態,與朋友買下了人生首套手鈴樂器。圓了「買手鈴」的心願過後,她們馬上迎來問題——就是沒有地方進行演奏練習、和手鈴存放位置。手鈴與其他樂器無異,同樣需要存放在陰涼處。她害羞笑言,「只好安放(手鈴)在朋友家中,平時也只能把盒子打開、摸一摸討自己開心,哈哈!」在買下手鈴後迎來的並不是演奏樂曲的延續,而是一年的沉寂,全因他們沒有空間進行手鈴演奏,故此她與其他演奏者亦只能望梅止渴。直至,找到位於北角的一個單位,安置手鈴樂器同時,亦在此地方進行演奏練習。同年,李潔瑤與友人為賺取單位租金,一同創立了「白手黨手鈴隊」,為她的手鈴演奏生涯揭下新樂章。

手鈴演奏多數由十多人組成,手鈴會如同鋼琴鍵盤般由左至右,低音至高音排列在合共8米長的枱。(照片由受訪者提供)

李潔瑤伴隨「白手黨手鈴隊」出國表演及交流的過程中,意識到香港手鈴音樂演奏,不論在造詣上、還是教育上仍處在許多發展空間,故此她決心將從外國學習到的手鈴演奏技巧帶回香港,將所知所聞授予每一位手鈴興趣者。在擔任浸會大學音樂藝術系講師時,亦爭取出席全國手鈴研討會的機會。在推動手鈴教學時,她從舊生口中得悉中小學因缺乏教育資源及演出平台,不再發展手鈴隊。眼見學生接觸手鈴演奏的機會越來越少,她坦言「如果我尊重手鈴就要全心推廣,我不能接受邊教學邊賺錢」抱着對手鈴的熱愛和教學執着,李潔瑤毅然放棄穩定高薪大學教職,於2004年創辦「香港手鈴藝術學院」,以全職身份投入手鈴推廣工作。

手鈴屬敲擊樂器,源自英國教堂鐘樓音樂。手鈴由鈴身、手柄及擊錘三部分組成。鈴身決定手搖鈴聲響,也決定單個手鈴的音高。

不被看好的興趣  拓荒者偏見中寸步難行

李潔瑤坦言, 美國與香港的手鈴演奏發展存在落差,「美國表演者可展示出二十至三十個(手鈴演奏)技巧,但自己在香港時卻受限於僅僅兩個(手鈴演奏技巧) 。」她形容,香港手鈴音樂演奏環境如同「荒漠」,手鈴音樂發展進度比其他國家緩慢,不單是技術落後,還有手鈴是不被社會認可的專業音樂資格。

手鈴樂器的造價高昂,導致學生上完手鈴課後,仍無法讓學生把樂器帶回家中練習,以致有學生家長質疑她是「搵笨」(意即欺騙別人)。「沒有辦法呀,這是一個風氣問題。」李潔瑤聳聳肩並道,手鈴樂器的「先天條件」難以迎合這個「學習常態」,無疑是對她的手鈴推廣之路形成障礙。曾有朋友向她建議,放棄經營手鈴學校,亦勸她倒不如轉換工作教授樂理、教授鋼琴或將學院場地外借予補習社,以賺取更多金錢。家人看到樂隊裏沒有足夠演奏者兼顧手鈴各八度,也不看好她在本地發展手鈴音樂,親友的意見常與她的音樂執着互相抵觸。「我不是開琴行。」她無奈地說:「當身邊沒有人看好自己,也不要介意別人眼光,你不懂珍惜手鈴這個『寶』而已!我享受(做這件事)就可以!」

李潔瑤認為,演奏手鈴不需懂得看樂譜,只要分辨出哪個音符屬於自己就可以了;即使沒有音樂細胞也可以進行手鈴演奏。(照片由受訪者提供)

青年成長  苦行過後的甘露

李潔瑤從創辦「香港手鈴藝術學院」、招募新生、尋批演奏樂章到正式經營院校,均是她一手包辦。及後,李潔瑤亦創立「香港青少年手鈴樂團」,着手籌辦「香港手鈴節」,帶領大大小學生出席多次世界手鈴演奏大會,她期望學生們從這裡獲得出國交流音樂的機會。

長時間的手鈴演奏訓練,促使李潔瑤在過程中目睹團員們的成長蜕變,「十三、四歲的時候,人總是迷迷濛濛的,很多東西(技術上)都掌握不好,但有些(學員)一年就克服了!」見證團員 在演出成功後建立自信、在學習手鈴的過程中,學習與團員溝通和互相配合 。使她堅定維持信念,「讓這種非傳統樂器『手鈴』成為下一代人學習音樂的另一種途徑。」

除了手鈴教學所帶來的感動外,李潔瑤坦言「享受表演後的掌聲。」在美國手鈴研討會的閉幕音樂會上,外國聽眾在觀賞過程中表現得非常熱情,掌聲隨演奏過程此起彼落。「記得表演到第四首歌(的時候),觀眾都站起來為我們鼓掌。整場音樂會有近五、六次這樣的情況,(我)十分開心。」憶述起那時的演奏場景,她笑得合不攏嘴。

現時,本港手鈴隊伍的數目增 加,意味着手鈴演奏步入市民眼前,漸漸廣為人知。去年,香港更成為世界手鈴大會的主辦城市,是把香港手鈴隊伍推向國際,她坦言「一切得來不易,榮譽背後經歷無數次挫敗、失望和迷惘。」

李潔瑤的辦公室擺放着來自世界各地的手鈴收藏品。

以音傳情  從演奏者到指揮

李潔瑤自言,自己不太喜歡說話,在手鈴演奏時卻能感覺到每個音符皆有「靈魂」,手鈴彷彿代替她說出自己的故事。原本性格內斂的她發現,每次接觸手鈴時,自己可勇敢地站在舞台上,大膽地表達自己的所思所想,從演奏過程中看到別人的喜怒哀樂。

李潔瑤手持手鈴的合照。(照片由受訪者提供)

「原本團中有一對情侶合作無間,突然有一天大家各打各的,我們也很清楚發生什麼事,亦變得尷尬。」李潔瑤瞇起雙眼笑著憶述過去大學樂團的演奏點滴。手鈴要求團員高度合作,故此團員們的關係必須親近和互相了解對方。功課的爭論、感情的糾紛從音樂中宣洩出來,大家都會心照不宣。這種「心有靈犀」之道,是李潔瑤與樂隊團員溝通的重要橋樑。

李潔瑤擔任手鈴隊演奏者的時間並不長,但因成立「白手黨」初期,團隊缺乏指揮手,故在群龍無首的情況下,唯有兼負指揮角色帶領樂隊演奏。對她而言,此決定「是一個犧牲」但樂團演奏必須有人作頭帶領,她唯有硬着頭皮擔當重任,又坦言「自己還是想玩手鈴多於指揮。」縱使當初她不討好樂隊指揮角色,但手鈴推廣者的身份卻促使她從二十四年的指揮生涯,體會到另一種音樂美好。

在教導團員演奏手鈴樂曲時,李潔瑤總會先要求團員們搜集該樂曲的資料,然後藉音樂創作屬於自己的新故事。她憶起,曾有團員寫了父母關係破裂的故事,與樂曲「給妻子結婚30週年的情歌」的定位大相逕庭。作為指揮者的李潔瑤,聆聽他演奏時的聲響、感受他的故事賦予音符的重量,她直言「正是身為演奏者述說故事時,無從得知的感受,唯有作為指揮手才懂得體會。」李潔瑤彷彿​​走進別人的故事中,和學生共同見證彼此的精彩演出,以手鈴連結彼此生命。

李潔瑤正指揮青少年手鈴樂團演奏練習。

《San Po Yan Magazine 新報人》

新報人(SPY)是香港歷史最悠久的大學生實驗報紙,以實踐新聞自由為原則;體現不趨附商業利益,不附從政治功利,只為專業學習的存在價值。

留言

許樹昌:第三針轉打復必泰 抗體水平升至約97%

從街頭跳到奧運 香港霹靂舞者與五環舞台的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