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 · 搜尋
· · 英文版 · 訂閱

港聞

39%受訪者會自稱「香港人」身份認同感調查回應不足五成

香港民意研究所(下稱:香港民研)今(14日)發佈香港市民身份認同調查結果,39%受訪市民表示會自稱「香港人」,創2017年6月以來新低。在不同年齡層的分析結果中,18至29歲的受訪者中有73%自稱為「香港人」,只有5%自稱「中國人」。另外,今次民調的實效回應為44.9%,較去年同期的回應率比下跌30%。

香港民研在11月29日至12月3日期間,以電話訪問18歲或以上操粵語的香港居民,取得1001個樣本,實效回應比率為44.9%,較去年同期的回應率,跌近30%。

在「香港人」和「中國人」的身分對立比較下,讓市民在「香港人」、「中國人」、「香港的中國人」和「中國的香港人」四個選項中揀選最認同的身分。最多為自稱「香港人」,有39%;其次為「中國的香港人」,有31%;當中僅18%受訪者自稱「中國人」,而最少為「香港的中國人」只有11%。

另外,在「香港人」和「中國人」的身分對立比較中,自稱為「香港人」的比率由上半年的調查由44%下跌至39%,創2017年6月以來新低。自稱為「中國人」的比率則由上半年的調查13%上升至18%,創2018年6月來新高。在「受訪者認為各項身份的重要性」中,以10分為滿分,「香港人」的身份最為重要,有7.64分;其次為「亞洲人」和「世界公民」,分別是6.62分和6.45分。在各項身分認同感中,「香港人」身份的認同分為7.94分,相比上半年的調查的7.78分上升了0.12分;「中國人」身份的認同分為6.13分,比上半年的調查的6.13分同樣上升了0.12分,創2018年12月以來新高。在不同年齡層的分析結果中,18至29歲的受訪者中有73%自稱為「香港人」,只有5%自稱「中國人」。

前油尖旺區議員李傲然提出,這次調查的回應比率比以往的都較低,原因可能是由於市民認為公民社會急速瓦解,不少公民社會團體解散和消失,亦有不少高知名度人物被捕和流亡海外,對公民社會帶來打擊,導致不少大眾市民不敢以「香港人」自稱;更不敢回覆這些身份認同的調查。他形容這反映現在連要做香港人都要「偷偷摸摸」,十分「可悲」。

李傲然表示,本港多年都有不同學科都含有認識中國的內容,包括通識科、歷史科等,但調查結果多年來仍維持不變。他指,雖然這次調查題示市民對自稱「香港人」的數字有少許下跌,但分數上遠遠拋離其他身份,例如:自稱「中國人」。香港民研副行政總裁鍾劍華認為,政府在國民教育科上作出調整,表示有時太過刻意反而會適得其反,導致自2008年後市民對「香港人」和「中國人」的身份認同感分別持續地上升和下跌。

李傲然(中)認為,雖現時沒有資料可代表18歲以下年齡層,但時間可以證明,國民教育未必可以提升年輕一代的「中國人」身份認同感。

《San Po Yan Magazine 新報人》

新報人(SPY)是香港歷史最悠久的大學生實驗報紙,以實踐新聞自由為原則;體現不趨附商業利益,不附從政治功利,只為專業學習的存在價值。

留言

近7成男顧客疫下持續光顧性服務 僅2成接受HIV檢測

何俊賢聯同業界請願 促政府推動休閒漁農業發展及檢討過時法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