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 · 搜尋
· · 英文版 · 訂閱

專題

城市之美藏於細節 霓虹招牌藴含文化歷史

在繁忙的街道抬頭一看,奪目耀眼的霓虹光芒反射至大廈的玻璃幕牆和車窗上,一抹抹藏於街道的光彩,營造出迷幻而動人的城市風景。荷里活電影《變形金剛4:絕跡重生》和《黑客特工》,特意來港到充滿霓虹燈牌的街道取景拍攝,甚至給予霓虹燈牌特寫鏡頭。霓虹招牌交錯的街道,已成為外國人印象中的香港。各式各樣的霓虹招牌,除了營造城市街景外,它們背後亦蘊含城市美學及歷史,然而這種景色逐漸成為歲月痕跡。

招牌隱藏繁複工藝 美感與實用兼備

或許一般人認為霓虹燈只是會發光的光管,與LED燈無異,卻更昂貴及脆弱。志願保育團體「霓虹交匯」總經理Cardin認為霓虹燈與LED燈不同,其中霓虹光的光線比LED燈光柔和、自然,更加鮮艷卻不會令人刺眼,這種特質令霓虹燈讓人越看越着迷,慢慢沉醉於霓虹的光彩之中,捨不得移開眼睛。Cardin出生於八十年代的香港,小時候滿街霓虹招牌的光景便是她對「家」的印象,後來到外國生活再回流香港時,發現昔日的霓虹艷色早已消失得所剩無幾,於是便決定為保育霓虹招牌出一分力。

霓虹光柔和、自然,亦會用為字底背景作烘托。

霓虹招牌上的每一個字都經過精密設計,設計者要考慮字體結構、形狀、風格,以及與店舖的形象是否相襯,故此霓虹招牌上的字體會因應店舖風格而有所不同。部份商鋪會特意找來書法家題字作為霓虹招牌的「字底」,務求令字體符合商店的形象,「字底」即是在霓虹燈管下的字樣底板,不會發光的「字底」會使招牌字體清楚可見,如:金鋪的霓虹招牌較多用厚實、粗的字體。此外,設計者亦要考慮以哪種圍邊配襯,而不同圍邊又藴含不同意義。

Cardin解釋,當舖霓虹招牌上的「卍」字圍邊是佛教用字,在當鋪招牌使用「卍」字邊,因當時僧侶希望幫助貧苦大眾而開設當舖;而麻雀館招牌則會用上細小正方樣式的花邊,代表一隻隻麻雀牌;雖然圍邊設計精細令製作需時較久,卻比一般招牌更加清晰和搶眼。她提到,許多霓虹招牌除了字底及圍邊外,更會在霓虹招牌上加上代表店舖的圖形,如:麵店就會有一碗麵的圖案,令招牌顯眼易認且突出店舖特色,一塊看似簡單的霓虹招牌背後亦包含了精巧手工藝及書法藝術。

綠色的「卍」字邊常見於當鋪招牌。
本地文化專頁「街招」與選物店Kapok合作展出霓虹燈裝置,向霓虹圍邊線條致敬。下方的小正方形正是麻雀館招牌常用的圍邊。(照片由「街招」提供)
由於商品名稱有「金鹿」二字,故店鋪特意在招牌上添加一隻金鹿圖案。

本土特色連繫大眾與社區 反映公共空間的運用

設計精巧出彩的霓虹招牌伸出街道,為商店招徠顧客同時構成香港獨一無二的城市景觀。有研究開建築設計、介紹本地文化的專頁「生活營造」的創辦人之一Jck表示,街招成為城市的「空間符號」,他眼中的「空間符號」是指組成空間所營造感覺的構件,如:見到霓虹招牌就會聯想到香港蓬勃的商業活動,而不同風格的招牌代表了各類型的商鋪,酒家、夜總會等營業至深夜的商鋪便會用上霓虹招牌,讓店舖在黑夜中突圍而出,而藥材舖及書局則會選擇較穩重的招牌設計,予人可靠的印象。

霓虹招牌有不同造型,如:有茶行以茶葉形狀的招牌吸引行人目光。

本地文化專頁「街招」創辦人Kevin和Ken指,雖然招牌與人的直接互動較少,卻構建顧客對商戶第一印象時有着重要作用。有一次他們在進行招牌保育工程時,需要臨時購買工具,但由於附近沒有相熟的五金舖,於是他們決定光顧一間使用草書作為招牌的五金舖;他們認為招牌有一種店舖歷史悠久、老闆經驗老道的感覺,未料老闆竟熱心地幫助他們找到所需工具。Kevin和Ken認為,這次經歷正印證招牌的外形和設計,除了能透露店鋪的特色,大眾更能夠從街招中了解經營者的形象。

專注城市研究的慈善機構「考城學社」的創辦人Alfred指,大眾會把招牌當作地標,而招牌具引路的功能,早已成為社區的一部分。隨著越來越多招牌被清拆,社區的獨特標誌亦會消失。他提及,有次某區進行大型招牌清拆後,有街坊差點認不出所在街道,可見招牌於社區不單止擁有商業用途,更有社區功能,惟在現時的城市規劃下,香港或只會剩下一式一樣的社區樣貌。Alfred認為,招牌除了有傳意的作用,商店可用招牌來向大眾宣傳,反映出民間智慧;香港地少人多、空間不足,商戶便爭相把各自的招牌向上發展、橫伸而出,用盡僅餘的空間,舊日招牌可謂是比門面更起眼、更重要的存在,皆因先映入大眾眼簾總是那高掛的招牌。

中英雙語招牌在香港十分常見,反映了香港中外文化交融的特色。
Kevin與Ken時常到訪香港街頭尋找招牌。
有近百年歷史的中環蓮香樓,設於大廈轉角位的兩面招牌已成該區地標,惟大部份組件已損壞。
Alfred指招牌是社區的地標,當其存在於社區內才有社區功能,若放在博物館內展出便失去其社區功能。

保育或自然消失與否 應考慮社區需要為先

雖然社會有聲音認為應該保育霓虹招牌,但亦有聲音指這種文化會隨時代改變而自然消失,強行以商業性質去保育恐失去原有意義。Jck坦言,他不太推崇以商業手法保育招牌文化,又舉例有發展商會以保育此物質文化為由,在商場宣傳用來吸引人流,與本身文化可能背道而馳。他認為它們的意義應隨時間自然變化,「就像金魚街出現亦是因為當年養魚文化的興起,如二十年後沒人喜歡養金魚,這種文化會慢慢沒落,很自然便會消失」。

本地文化專頁「生活營造」所出版的圖典亦有以圖像記錄霓虹招牌。(照片由「生活營造」提供)

Jck認為,目前商界、甚至政府對於保育文化多數基於其商業價值,透過地方文化變成商業項目,反而可能保育不到文化核心,使其「得返個殼」。他續指,若想保留文化,應要塑造環境來配合,並強調文化的保留是由不同因素造就而成,正如當年霓虹燈牌能蓬勃發展,也是因為有新技術出現,以及香港的商業環境興盛。反之時至今日,有LED燈牌等新技術出現,則構成另一種新文化,霓虹招牌自然被取代,市民應理解任何一種文化也可能會有消失的一天。

Alfred強調,招牌發揮應有實際作用,而並非被當作單純的藝術品。尤其在規劃新市鎮時,霓虹招牌應否被保留,需視乎區內市民的活動及實際社區需要,無需強行將其保留並融入生活當中。

《San Po Yan Magazine 新報人》

新報人(SPY)是香港歷史最悠久的大學生實驗報紙,以實踐新聞自由為原則;體現不趨附商業利益,不附從政治功利,只為專業學習的存在價值。

留言

本地篆刻家堅持人手雕劃 盼篆刻手藝薪火相傳

【Love Dis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