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 · 搜尋
· · 英文版 · 訂閱

專題

港聞

蘋果日報終章 市民午夜排隊購買支持 市民:不會再看本地紙媒

  • 新報人
  • 記者:龍德文編輯:王春媚
  • 2021-06-24

創刊26年的蘋果日報,在多名高層及編採人員因涉嫌觸犯港區國安法,被警方國安處拘捕,以及被保安局凍結資金後,宣布結束營運,今日出版最後一份報紙,旺角凌晨有超過數百人排隊購買。 最後一份《蘋果日報》印刷超過一百萬份,破創刊記錄,頭版以「港人雨中痛別 我哋撐蘋果」為題,亦刊登告別書向讀者道別,指基於員工安全和人手考慮,決定停刊及停止新聞網站的運作,亦期望被捕同事早日獲釋。而蘋果網頁版及各社交媒體專頁亦於凌晨起停止運作。 在旺角,昨晚十一時半開始,已有約20人在報攤外等候,購買最後一份蘋果日報以表支持,至凌晨已有數百人排隊,首批報紙約於凌晨一時送抵。有報紙檔檔主指,今日購入約一萬份蘋果日報供市民購買。 …

社政

《蘋果日報》財經及英文網上版今暫停更新 特首:會否解凍資產政府會依法辦事

  • 新報人
  • 記者:潘明卉編輯:王春媚
  • 2021-06-22

面臨停運危機的《蘋果日報》,繼昨晚動新聞宣布停播後,財經及英文網上版亦相繼宣布今日起暫停更新。有市民清晨到報紙檔購買《蘋果日報》,認為今次是政府打壓。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指,凍結《蘋果日報》的資產是基於有危害國家安全嫌疑的行為,又指對於保障勞工權益,特區政府會「一視同仁」。     有市民斥政府凍結資產屬打壓行為 《蘋果日報》今日如常出版,清晨6時已有市民到旺角報紙檔購買。報紙檔檔主表示,近日都特意增加《蘋果日報》入貨量,以供市民購買。報紙檔檔主莊先生對《蘋果日報》可能停運一事表達失望。「大家都不希望,對於我們來說,少了一份報紙,少了一份收入。」     另 …

港聞

瀕危物種馬蹄蟹流入本地海鮮市場 疫情增藍血鱟試劑需求影響其存活

  • 新報人
  • 記者:鄧栩晴編輯:林穎茵
  • 2021-06-20

瀕危物種馬蹄蟹的藍血,提取後可製成「鱟試劑」,廣泛應用於檢測醫療用具,新冠疫情下需求大增,環保團體指本港有街市或餐廳售賣馬蹄蟹,團體人士促停止馬蹄蟹銷售和展示,又鼓勵市民參於監察,不購買馬蹄蟹食用和觀賞。有海鮮檔負責人指有傳媒報道後,馬蹄蟹需求已減少,生意轉差。   調查: 多區海鮮檔均有售賣馬蹄蟹 檔主不知圓尾鱟有毒   環保團體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WWF)於2020年9月至2021年3月期間進行市場調查,隨機到訪本港98間分別位於西貢海鮮街、鯉魚門海鮮街、屯門三聖、長洲及北角碼頭的海鮮餐廳及海鮮檔,記錄成年馬蹄蟹的銷售或展示情況。調查發現五區均有店舖售賣馬蹄蟹,雖然 …

社政

【紀錄片:「誓之以誠」】

  • 新報人
  • 記者:DMC編輯:DMC
  • 2021-06-17

立法會在5月通過條例草案,規定區議員要宣誓效忠基本法和特區政府,以貫徹「愛國者治港」。有傳媒引述消息指,區議員將在7月宣誓,預料會有超過170名民主派區議員被褫奪議席。 經歷宣誓問題、初選案還押、選舉制度全面改革,面對風雲色變的政治氣候,我們採訪了三位經歷其中的區議員,了解他們如何對選民待之以誠。 記者:譚希琳 指導老師:岑蘊華

港聞

致力保留傳統手藝 數十載人情味道的糉

  • 新報人
  • 記者:劉鎧翹編輯:王春媚
  • 2021-06-14

端午節,不少人都會買糉回家應節。在全自動化的年代,一切都有可能成為機器的產物,糉也如是。可是,工廠所做的糉總是比傳統人手做的少了份情懷。雖然製作繁複費時,但仍有人因為那份對傳統手藝的執著,堅持用最傳統的方式包糉。鍾太38年來,一直堅持親手製作客家糉。 鍾太的手藝是承傳自「奶奶」,三十多年來都親手包客家糉給家人吃,三年前更在女兒的鼓勵下,開設網店售賣她最拿手的客家糉。 製作客家糉絕不容易,鍾太描述從浸糉葉開始,到最後烚好糉,大約需要兩天時間。「我們每天就推着手推車到灶頭烚糉。」鍾太介紹着製作傳統客家糉的工序,特別是她堅持多年的步驟——柴火烚糉。 客家糉外型四四方方,紮起來也要結實,而鍾太所做的糉 …

專題

香檳大廈光輝不再 老店何去何從?

  • 新報人
  • 記者:王愷澄、盧芍霖編輯:林穎茵
  • 2021-06-13

記者:鄭家俊、盧芍霖、王愷澄 位於尖沙咀的香檳大廈,擁有63年樓齡,曾是尖沙咀最高、最新的地標。大廈自2011年起被恒基地產收購,大廈B座亦於去年遭申請強拍。陳烘相機店、星座冰室及好友相機是少數仍有經營的老店之一,對於大廈強拍重建,有人坦然接受,有人滿懷不捨,亦有老闆表示會「做到最後」。 尖沙咀香檳大廈強拍 屹立半世紀將成歷史 走入車水馬龍的金巴利道,一間間五光十色的大型商場和高級酒店的旁邊,坐落着一座粉紅色的舊式方形大廈。 香檳大廈是一座舊式商住樓宇,於1957年建成,位於九龍尖沙咀金巴利道16至20號及加拿分道40至46號,以售賣相機及攝影器材而著名。90年代起,大量「一樓一鳳」進駐大廈, …

專題

疫情下消失的街頭藝術 街舞圈另覓方式生存

  • 新報人
  • 記者:容倩文編輯:林穎茵
  • 2021-06-05

街舞,顧名思義是舞者在街道上跳的舞。作為一種帶有自由個性和反叛精神的街頭文化,舞者隨着音樂節拍舞動,以全身的活力帶來熱情澎湃的感覺。特別是在人來人往的香港街頭,舞者無視街上目光,表現了勇氣和自信。疫情一年,「街頭聚集」成為了禁忌詞,舞者只能將夢想移師到室內實踐,失去觀眾的街舞表演,難免扭曲了街舞精神。面對疫情打擊,「自由」和「反叛」的香港街舞圈也沒有因此停止,只是換個方式繼續生存。 記者:容倩文、何嘉龍 疫下舞者「無街可跳」 室內跳舞失意義 舞者龜仔跳了約3年街舞,他指疫情前,奧運站和觀塘海濱為跳舞熱門地點,又指出,不止街舞,甚麼類型的舞種也有。他回想當時,由於那裡是公眾場所,曾遇到不少人投訴 …

社政

王丹:維園燭光熄滅人心不滅 港人要堅持不要放棄

  • 新報人
  • 記者:王愷澄編輯:林穎茵
  • 2021-06-04

六四32週年,警方再以疫情為由,不批准支聯會在維園舉行六四燭光晚會。燃點了三十年燭光再次被禁,當年八九民運的學生領袖之一王丹,對此結果「不意外」,但相信只要有人記得八九年的六四,真相就不會被埋沒,又勉勵港人即使面對打壓,都不要絶望、不要放棄。 三十年燭火成精神支柱 打壓變成激勵 自1990年起,支聯會每年都會在維園舉行燭光晚會,悼念六四。王丹指晚會可視作是八九民運另一種形式的延續,看見六四沒有被遺忘,成為他堅持下去的動力,形容維園的燭光是他最重要的精神支柱。而今年維園未能再次見到燭光,王丹坦言一點也不意外,他說:「香港已進入政治的黑暗期,自國安法實施以後,中共已經下定決心,不允許香港再出現任何 …

社政

支聯會:維園燭光不是唯一方式 市民可六四當日在全港亮起燭光

  • 新報人
  • 記者:潘明卉編輯:林穎茵
  • 2021-06-03

明日(4日)是「六四」三十二週年,亦是《國安法》通過後的首個「六四」。警方繼去年再次以疫情為由,反對支聯會舉辦六四遊行和維園燭光晚會。支聯會表示,燭光晚會是過去三十年最成功的方式,但不是唯一的方式,望市民力所能及、安全地悼念六四,令燭光每年都能延續下去。   疫情不能永遠作為禁止的原因 明年會繼續申請遊行集會 早前支聯會就警方反對六四遊行及維園燭光晚會提出上訴,最終遭駁回。支聯會常委盧偉明對此表示,警方或特區政府不能永遠用疫情作為原因去禁止或反對。支聯會明年會繼續申請遊行集會,他有信心在未來可以重返維園。     盧偉明又指,《公安條例》針對的是遊行和集會,其他悼 …

社政

年輕一代欲移居 香港不再自由?

  • 新報人
  • 記者:DMC編輯:DMC
  • 2021-05-31

香港近年政治環境動盪,令不少港人萌生移民意欲。我們訪問了多名年輕人,細說他們遠走他方的原因,以及離鄉別井的思緒。 記者: 司徒國成 張家禧 張栩安 劉芷昕 尹寶盈 (圖片來源:Prostock-studio) 「希望有機會能回到香港,始終離開得太倉猝,有很多未完成的事,未好好道別的人,有太多東西要梳理。」 今年二十歲的「小希」(化名),因為是當時其中一名理大圍城登記資料離開的示威者,怕被政府「秋後算賬」,而選擇離開香港,到訪英國。提及離開過程時,他形容為「困難重重」,例如要提前準備過境時的問題,以防有任何懷疑,又要刻意先到德國再轉乘到英國,避免行蹤被暴露。 小希表示,縱然寄人籬下,但仍然心繫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