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 · 搜尋
· · 英文版 · 訂閱

手語

港聞

生於無聲家打破聲音界限 90後手語譯者推動「我手說我口」

  • 新報人
  • 記者:黃梓霖、張 浩楊編輯:呂婉怡
  • 2023-03-31

手語的每個動作,皆代表著聾人的千言萬語,亦是與外界交流的主要途徑,而手語譯者就是讓聾人與健聽人士能互相交流的連接器。24歲的Eva大學未畢業,就在聾人機構「龍耳」兼職手語譯者,她的父母都是聾人,所以從小就認識手語。對她而言手語是她的另一種母語。在無聲家庭成長再成為手語譯者,她深深感受到父母留給她的「禮物」,更希望延續這份愛,推動手語成為大眾語言。 記者:黃梓霖、張浩楊  編輯:呂婉怡 生於無聲家庭 彷彿有種使命 對Eva而言,手語不單止是與父母溝通的橋樑,更是父母在離世前留給她的最後一份禮物。父母都是聾人,Eva自懂事開始就要幫父母處理不同事務,例如聯絡手機公司、師傅上門維修等,這些童年經歷讓 …

無聲仿有聲 默劇成傷健溝通橋樑

  • 2017-10-29
  • 新報人
  • 記者:陳翠珊編輯:蕭美玉
  • 2017-10-29

聽障人士未必能與一般人一樣,把每件事宣之於口,盡情表達。不過,他們的表 達能力並不因此而受制,有聽障人士選以默劇,不用對白說故事。默劇在港受眾雖然不多,但仍有人一直堅持默劇表演,甚至為聽障與健聽人士的交流建起一道橋樑。 健全人士重聲音 身體語言遜聾人 劇團「無聲模式」創辦人及藝術總監陳俊雄從事默劇演出近 20 年,他形容默劇不只是利用手語把每個字表達,而是要抽取每句說話背後蘊含的情感及反應,再以 肢體語言形象化地表達出來,「若要表達寂寞,我可能會蜷曲身體,或是走到舞台角落的位置坐下,然後瑟縮一角,突顯那種孤單的寂寞感覺。」 陳俊雄更認為,一般人慣常透過聲音及文字表達及接收,忽略了身體語言,「不 …

社政

電視手語遭漠視 聾人難獲節目訊息

  • 新報人
  • 記者:李睿哲編輯:鍾卓瑜
  • 2017-10-04

邊看電視邊品評節目內容,對一般人來說只是家常便飯,但對聾人來說,沒有字幕、沒有手語翻譯的畫面,他們根本不知節目所云。現時多個直播節目,甚至緊急風暴消息,都未能直接傳遞予聽障人士。有聾人團體屢次去信電視台要求增設手語翻譯被拒。通訊局昨(3日)終宣布,無綫電視須由明年7月3日起,每日播放提供手語傳譯的粵語新聞節目。 資訊節目無字幕 聾人難獲重要資訊 現時《電視節目守則》列明,節目須加入字幕,但直播節目無法加入字幕的問題一直對聾人造成困擾。立法會議員張超雄指出,直播的颱風消息、特別新聞或緊急政府公告等都不設字幕,聾人難以接收重要資訊,除令他們更容易受騙和遇上危險外,亦造成歧視。他指出「有些聾人的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