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 · 搜尋
· · 英文版 · 訂閱

本土意識

人物

讜論侃侃廿五載,不折他錚錚鐵骨──專訪練乙錚

  • 新報人
  • 記者:鍾梓儀編輯:鍾卓瑜
  • 2017-06-26

他一頭白髮、瘦削身型,散發著儒雅的書生氣;雖不識武功,但飽讀中外詩書,用筆桿子批判政權。 讀經濟學出身的他,曾任教經濟學, 後獲邀加入《信報》,歷任總編輯、 社評主筆、特約評論員, 在紙上月旦時事廿五年,德高望重,人前人後獲敬稱「練總」。 曾進政府「熱廚房」謀事,卻終不得志,毅然出走外地數年, 回流後繼續筆耕,文章多番得罪權貴,後來更被《信報》封筆 —— 一副金絲眼鏡、一支健筆,見證了主權移交前後香港的風風雨雨。 秉筆直書 無懼四面樹敵 去年 8 月,練總接獲《信報》編輯部電郵通知,因經濟理由終止其專欄。輿論一 片譁然,有《信報》同事組成「抗議集團」 練乙錚關注組,替他向老總郭艷明抱不平、 討 …

六四26年 維園晚會增本土元素

  • 2015-06-05

六四事件踏進第二十六個年頭,燭光再次照遍整個維園。支聯會宣佈約有13萬5千人出席,少於去年的18萬人,是自2009年來最少人參與的一年;而警方則指高峰時有4萬6千人出席。作為雨傘運動後的六四晚會,面對著年青一代對「建設民主中國」綱領的爭議,晚會少唱了傳統的民運歌曲,改以「撐起雨傘」一曲作結。有冒險出席晚會的內地研究生表示,香港人毋需承擔建設民主中國的責任。他又指今年的晚會比其2012年參與時較冷清,氣氛不如當年。

專題

六四燭光 民主路現分岔 突顯港人身份認同轉變

六四晚會的燭光照亮維園25年,但近年部份香港人杯葛支聯會活動,甚至有本土派另起爐灶,2013年開始於尖沙咀舉行「香港人六四集會」,認為香港要民主,就必須與中國割裂。六四紀念活動踏入第26年,港人在經歷雨傘運動後,本土意識急遽提升,身份認同的轉變影響對六四的態度。縱使各派在平反六四的理念及行動上存在分歧,但有時事評論員認為各派爭取民主的心同出一轍,民主燭光永不熄滅。

專題

面向中華立足本土 一代人的兩種六四價值

一九八九年春夏之交,北京天安門前的一場民主運動在軍隊鎮壓下結束,人潮散去,遺下血腥和煙硝味;另一邊廂,香港人打破一貫的沉默,發起大規模的遊行聲援運動。十年人事幾翻變,曾幾何時,出席六四燭光晚會悼念死難者是一件平常事;今日的新一代對身份認同產生懷疑,更出現「六四與我何干」的聲音。二十六年過去,新一代年輕人如何定義六四?張秀賢,中文大學學生會前會長,認為六四的歷史不能被抹掉,堅信其對本土的意義重大而久遠;張崑陽,浸會大學學生會外務副會長,明言「保住香港」比「建設民主中國」更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