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 · 搜尋
· · 英文版 · 訂閱

表演

台北街頭賣藝抽籤制削質素? 學者倡專業藝人應更多機會

  • 2024-01-22
  • BNN廣播新聞網
  • 記者:譚 紹儀、詹 淳茵編輯:譚 紹儀、詹 淳茵
  • 2024-01-22

  台灣街頭藝人文化盛行,台北的西門町是街頭藝人的集中地之一。現時台北街頭藝人申請模式由發牌制度改為抽籤制度,不知道台北的市民如何看待這個政策呢? 記者:譚紹儀、詹淳茵 指導老師:潘蔚林 緊貼更多資訊:http://spyan.jour.hkbu.edu.hk/ Facebook:廣播新聞網 Broadcast News Network

街角舞出浮光掠影 港產 Poi 藝人歎仍屬小眾

  • 2017-10-31
  • 新報人
  • 記者:鍾梓儀編輯:陳樂彤
  • 2017-10-31

旺角行人專用區平日吸引不少街頭表演和廣場舞人士聚集,這夜卻添上迷幻的電子音樂。一身民族風打扮、長髮蓄鬚的藝人隨音樂舞動,火光在空中搖曳,以幾何 圖案劃破旺角黑夜。揉合了現代科技與原始氣息的 Poi 在香港雖不被重視,但仍有人奮力表演,望他日港人能雅俗共賞,共同享受一場視覺饗宴。 傳統毛利人藝術 混合電子幻化新潮流 Poi 一詞出自紐西蘭毛利語(Maori),指由繩子兩端接上球體製作而成的表演道具,亦可引伸為毛利人轉動手中道具,配合說唱的集體舞蹈。傳到西方後,Poi 演變得個人化和多元化,發展出各式各樣的表演形式,如強調道具和身體接觸的 Contact Poi、利用真火表演的火舞(Fire Da …

無聲仿有聲 默劇成傷健溝通橋樑

  • 2017-10-29
  • 新報人
  • 記者:陳翠珊編輯:蕭美玉
  • 2017-10-29

聽障人士未必能與一般人一樣,把每件事宣之於口,盡情表達。不過,他們的表 達能力並不因此而受制,有聽障人士選以默劇,不用對白說故事。默劇在港受眾雖然不多,但仍有人一直堅持默劇表演,甚至為聽障與健聽人士的交流建起一道橋樑。 健全人士重聲音 身體語言遜聾人 劇團「無聲模式」創辦人及藝術總監陳俊雄從事默劇演出近 20 年,他形容默劇不只是利用手語把每個字表達,而是要抽取每句說話背後蘊含的情感及反應,再以 肢體語言形象化地表達出來,「若要表達寂寞,我可能會蜷曲身體,或是走到舞台角落的位置坐下,然後瑟縮一角,突顯那種孤單的寂寞感覺。」 陳俊雄更認為,一般人慣常透過聲音及文字表達及接收,忽略了身體語言,「不 …

彩臉下的港產小丑 —— LWS小丑團

  • 2016-10-28
  • 新報人
  • 記者:喬家頴編輯:新報人
  • 2016-10-28

拋波、扭氣球、趣劇,小丑身穿色彩鮮豔的衣裳,每次出現均為大眾帶來笑聲。然而,小丑表演在港仍屬冷門的藝術活動,笑臉下其實有不少辛酸事。曾奪多項小丑大賽獎項的小丑Wing Wing(梁健榮Tony)、小丑Sound Sound(江靖山Kenneth)及小丑LaLa,組成「LWS小丑團」,冀令更多人了解獨特的小丑文化。 LWS小丑團成立於2014年,成立契機要由「同屋主」說起。本已相識的Tony、Kenneth及另一名小丑表演者小丑LaLa一同前往美國參加比賽,但因資金不足,三人決定合租酒店,從而令見面、交流表演心得的時間大大增加,更發現彼此理念相約,遂決定共同創立小丑團,希望承傳小丑表演的技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