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 · 搜尋
· · 英文版 · 訂閱

體育

專題

默默無聞的世界冠軍--- 專訪氣槍實用射擊運動員謝濬謙

  • 新報人
  • 記者:何 嘉龍、符 芷琳編輯:姚超雯
  • 2022-05-27

「嘭!」的一記槍聲打響了比賽前奏,謝濬謙作為香港主場的代表出賽,在九龍灣國際展覽中心內將戰靶逐一擊落。隨着最後一下槍聲漸漸消散,第一屆氣槍世界錦標賽在港隊勇奪16面金牌後落下帷幕。獲得世錦賽U21(21歲以下組別)團體組世界冠軍的謝濬謙本以為如此戰果定能向大眾宣傳實用氣槍射擊運動,卻不料翌日的報紙隻字未提;努力爭得佳績的他,還被朋友以「槍王」嘲諷。奪冠的輝煌恍若一場夢,終被現實打回原形,多年來的不懈努力似乎只是徒然。 初登國際賽舞台碰壁難適應  奪冠證明自己卻遭質疑 說起謝濬謙的奪冠之路,那可謂是「驚險萬分」,就連他自己也坦言從未想過能獲此佳績。他憶述,作為比賽場地的「九展」寬敞無比 …

專題

【體育專題】源於體操走上街頭 疫情下的極限運動——街頭健身

  • 新報人
  • 記者:朱 家頤、李 朗僑、符 芷琳編輯:尹寶盈
  • 2022-03-10

雙手緊握直槓,利用腹部及手臂的力量撐起身體,使之與地面保持平行,雙腳在空中併攏——一面「人體國旗」於公園掛起,這看似違反人體力學的訓練正是街頭健身。街頭健身近年在本港掀起一陣熱潮,有人拍攝教學影片上傳網路,亦有人成立相關組織及舉辦訓練班。在新冠疫情期間,更有不少健身愛好者從健身房轉戰街頭,加入街頭健身行列。這項運動究竟有何吸引之處? 街頭健身最早可以追溯到1990 年代,一開始着重徒手訓練,利用街上有限的健身設備如雙槓等訓練身體,並提倡在任何地方、時間,結合自身體重作運動訓練,即所謂「自重式訓練」。2002年隨着社交媒體及Youtube的興起,網路上出現一群由美國黑人組成的街健團隊「Ruff …

人物

輪羽銅牌陳浩源:校方彈性上學 助學業運動兩兼顧

  • 新報人
  • 記者:文 樂瑤編輯:倪禮碧
  • 2021-10-05

東京殘奧羽毛球WH2級銅牌得主陳浩源今(4日)於浸會大學分享其學習生活,他表示於殘奧奪銅後,暫未決定出戰2024年巴黎奧運抑或重返校園。校方表明,會為他提供彈性上學安排,全力支持他延長休學期以應付殘奧,又指不應讓優秀運動員在運動和學業之間陷入兩難抉擇。 浸大社會科學院副院長(發展)、體育、運動及健康學系教授鍾伯光坦言,學院曾憂慮陳未能達到科目要求,以完成學業。但當他與陳進行面試後,認為陳是一名具經驗且努力的運動員,便下定決心遊說學院讓陳入學。陳感謝鍾伯光當時願意讓一位三十歲的殘疾人士入讀對體能要求高的體育系。 浸大體育、運動及健康學系一級講師黃嘉麒與同系二級講師伍家信均認為,陳浩源是一位自律、 …

港聞

何詩蓓100自再奪銀牌 何詩蓓:「心態一定會影響表現」 大批市民到商場為港隊打氣

  • 新報人
  • 記者:盧芍霖編輯:林穎茵
  • 2021-07-30

港隊游泳代表何詩蓓今日在奧運女子100米自由泳再奪銀牌,為香港贏得今屆奧運第三面獎牌,亦是香港第一位運動員在奧運奪得兩面獎牌,創下歷史。何詩蓓:「游之前無太大期望,亦都無太大壓力。盡量以平常心,越冷靜越好。」她亦感謝香港市民一早支持她。市民在商場為何詩蓓打氣,為香港創歷史佳績感興奮,不少市民表示日後會繼續支持香港運動員。 何詩蓓今早9點59分出賽,以52秒27完成賽事,成績再破亞洲紀錄,第一名的澳洲選手麥基昂僅僅慢0.31秒。 比賽完結後,何詩蓓接受本地傳媒訪問表示:「出場時只是想著好好享受這100米,現在再創另一個最佳時間,亦拿到另一面獎牌,是很開心的事。」她又承認心態是比賽勝出的關鍵,「比 …

港聞

東京奧運開鑼 市民望能紓緩社會氣氛

  • 新報人
  • 記者:盧芍霖編輯:王春媚
  • 2021-07-24

受疫情影響延後一年的東京奧運正式開鑼,有商場為吸引人流在場內直播賽事,及推出購物優惠。有市民就指希望奧運賽事能紓緩社會氣氛。 有電視台昨日(23日)到商場宣傳奧運節目,吸引大批市民及歌迷到場。原定上年舉行的東京奧運,因為新型肺炎疫情延後一年,大部分賽事亦要閉門作賽。市民林小姐指今年奧運氣氛較以往平淡。 另一位市民陳小姐表示,平時較少看體育節目,但認為奧運最終能在疫情下舉行,望能紓緩現時社會氣氛,她指:「若Mirror 都可以紓緩社會氣氛,奧運都可以有同樣作用」。但她亦擔心日本疫情嚴重,奧運能否順利完成仍存在隱憂。 而羅太就指對今年奧運感受沒以往深刻,她表示這幾年經歷社運,不會再像以往一樣追看奧 …

手牽着手 打破種族隔膜-卡巴迪

  • 2019-05-08
  • 新報人
  • 記者:鍾嘉堯編輯:林浩廉
  • 2019-05-08

從「卡巴迪」三個字,你會聯想到甚麼呢?卡巴迪不是一個地方或人名,而是一項起源於印度的運動,在南亞國家極為普遍。有人類學教授將卡巴迪引進香港,嘗試讓少數族裔以自己的文化,打破種族間的隔膜,融入本地社會。 運動版「麻鷹捉雞仔」考驗團隊默契 卡巴迪在南亞國家極為流行,香港人對此運動卻十分陌生。香港中文大學人類學系兼任教授鄧偉文,在研究少數族裔問題時留意到卡巴迪這項運動。鄧偉文曾研究居港尼泊爾人的濫藥情況,開始思考怎樣在香港推動種族共融,因為做好這方面可以解決很多社會問題。有一次,他參與了中文大學人類學學系的「多元文化行動計劃」,計劃嘗試與香港少數族裔合作推行活動,從而推動種族共融,減少他們在香港社會 …

港產地壺球自立門戶 促進傷健共融

  • 2018-04-28
  • 新報人
  • 記者:郭芝琳編輯:陳鈺霏
  • 2018-04-28

新式運動在爭取成為正規認可的體育項目時均須過五關、斬六將。大專講師李石椿遠赴英國,將曾被視為冰壺宣傳工具的地壺球重新改良,重新創造一套「地壺球」運動。李石椿有意將地壺球設計成傷健、長幼共融的運動,故將玩法簡化,並於短短兩年間培訓出400多名教練,成功建立口碑。不過要讓地壺球踏上國際舞台,仍須爭取國際奧委會認可及國際重視。 規則簡單易上手 促傷健長幼共融 任職康體管理大專講師的李石樁受英國地壺球啟發,將地壺球重新設計,並編制賽規,為香港等四季無雪的地區創出一套「地壺球」運動。為吸引更多人參與,李石椿創作地壺球時刻意將玩法簡化,為求讓首次體驗地壺球的參與者,都能輕易掌握基本技巧。有別於冰壺必須於冰 …

旋風球特殊學童社交 培養耐性專注力

  • 2017-12-29
  • 新報人
  • 記者:林浩廉編輯:顧志恒
  • 2017-12-29

特殊教育需要學生常因學習困難被同輩誤解,影響學業和社交發展。有前教師引入結合棒球、網球和羽毛球三項運動的新興球類運動──旋風球,盼助SEN學童重拾自信。有精神科醫生指旋風球具新鮮感,適合專注力不足和過度活躍症的學童。 規則簡單易上手 旋風球助特殊學童社交 現年12歲的自閉症學童Kevin四個月前開始接觸旋風球。他碰巧遇到正在授課的旋風球班後,便對旋風球著了迷,大喊「我要玩!」其母吳太遂為Kevin和弟弟報名,一起學習旋風球。吳太指Kevin接觸旋風球後社交能力獲改善,從以往抗拒與陌生人溝通,至主動與新加入訓練班的學員聊天,並能直視對方,與人之有眼神交流。 課程旋風球相輔相成 實戰中助理解他人 …

人物

問題學生到港隊教練 黃正廷跳出堅毅人生

  • 新報人
  • 記者:翟睿敏編輯:陳正心
  • 2017-12-27

在彈網上一個跳躍、一個翻身,再雙手展開完美落地。看似十分簡單的動作背後,彈網運動員卻需付出許多汗水。前香港彈網代表隊成員及教練黃正廷專注發展彈網運動多年,對於他而言,彈網不只是一門運動,更是令他生命走回正軌的動力。為了將此精神薪火相傳,黃正廷更成立了香港彈網理念協會,盼望能以彈網教育年輕一代。 從彈網找到人生目標   迷途羔羊「改邪歸正」 黃正廷於1983年加入所讀中學的彈網隊,「(彈網)對我的人生是的轉捩點。」他直言從前十分頑皮,就讀「band 5」中學時「甚至會在班房打架,老師也沒法控制我們。」但接觸彈網後他的心態竟有所轉變,「跳彈網其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克服到當中的困難令我學習變得堅毅 …

「非常兒戲」手足球 國際興起港冷待

  • 2017-03-30
  • 新報人
  • 記者:陳雯懿編輯:黃靖茜
  • 2017-03-30

近年外國將家傳戶曉的玩意足球機正名為手足球,視為運動推廣。香港亦有人成立協會,努力推動這項國際新興項目運動。雖然有學校添置認可球桌,但因師資匱乏,令普及工作遙遙無期。有香港球手慨嘆外界視這活動為幼稚玩意,香港手足球似乎仍難以擺脫「玩具」形象,獲體育界重視。 手足球非兒戲 操作技巧多 手足球,又稱足球機,一向被大眾視為遊戲,但於外國早被視為運動項目。2002年於法國成立的國際桌上足球聯合會現在已有50多個會員國及地區,負責協調世界級比賽,並致力發揚桌上足球運動,定期聯合不同外國生產商舉辦國際性賽事。香港區排名第一、世界排名三十七,身兼香港足球機協會主席的手足球手蔡裕恆慨嘆,手足球與籃球、排球等大 …